我國蘋果園生草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生草制是果樹生產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果園土壤管理制度,但在我國推行二三十年后仍然不是十分普遍,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
在長期“精耕細作”的傳統農耕思想范疇內,果園土壤管理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常規作物生產的土壤管理理念,很多技術是借鑒一年生的大田作物制定的,如頻繁的耕、鋤。而果樹栽植后往往要建立強大的根系,地上部分亦不同于一年生作物,要占據大量的立體空間,因此,難以實現如大田作物一樣的徹底耕翻;即便能夠按照傳統的技術要求施入一定的有機肥,施入的肥料往往也是局部分布,不能達到大田作物充分耕翻條件下肥料相對均勻分布的程度。因此,在大田作物上很少出現的缺素癥等生理障礙,經常成為制約果樹健康生長發育的因素。
沒有生態平衡的概念,“惟樹獨尊”,往往將果樹植株“剝離”于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制定的栽培措施大多均是直接面向于果樹植株本身,較少考慮到栽培措施對環境條件的綜合影響以及環境條件的變化進而對果樹植株的綜合影響。例如,果園生草是實現果園生態系統平衡的根本出路,但長期存在許多認識上的問題,缺乏適生草種篩選和科學評價。表現在:
1.生草的真正生理生態意義不清楚:由傳統的清耕制果園轉為生草制后,對果園環境尤其土壤環境的影響不明了,對樹體的影響也不清楚,從而對生草的生理生態學意義認識不足。受傳統清耕制思想的影響,擔心生草后草與果樹爭肥、爭水(因此稱其為雜草)。
2.不愿投入,嫌麻煩:對于如何生草存在認識偏差,往往認為生草就是種植商業草種,會增加投入。如果種植商業草種,又簡單地認為生草后要像城市的綠化草坪一樣形成草種結構單一的均一化草地,勢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精細管理,如除雜草、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等。
3.由清耕制改為生草制,不適應:僅僅是視覺、觀念上的不適應。由過去頻繁耕鋤、保持果園清潔無雜草,改為“草棵滿地”的生草制度,很多人難以接受。越是傳統農業發達的地區這種現象越明顯。
4.相應的管理技術不配套:不論人工種草還是自然生草,要想建立理想的草被,要有相應的管理措施,如惡性雜草要合理控制、刈割頻次與留茬高度要適宜,既不同于草種單一、刈割精細的園林草坪,也不同于放任生長的草地,果園草被要求草種多樣化、草被完整,覆蓋性好;在草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要給草施肥,以促進優勢草群落的發育,保證草被盡快建造完成。
5.急功近利:果園土壤管理體系中,人們的關注點往往偏向于肥水管理,注重其近期的效果;而諸如生草制度、覆蓋制度等技術體系對果園土壤的改良作用是緩效的,往往要持續多年以后方可顯現經濟效益,因此,難以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栽培措施的生態效益更是少有問津。
【國家蘋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編號:2016YFD0201100)】
(呂德國 秦嗣軍 杜國棟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土壤與營養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