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雙膜覆蓋栽培技術
大蒜是東營市主要蔬菜之一,種植面積集中。主要輪作方式是,一茬夏玉米,一茬大蒜。為解決冬季越冬死苗的問題,農民在多年試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了雙膜覆蓋的栽培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生產上普遍推廣應用,現將該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大蒜栽培主產品為蒜薹,兼收蒜頭。目前,東營市種植的品種主要蒼山蒲棵。生長勢和適應性較強,較耐寒,豐產性好,品質優良。蒜薹組織鮮嫩,品質好,耐貯藏。
大蒜茬玉米收獲較早,玉米收獲后及時進行深翻20厘米,搶墑耙平耙細,以利保墑。結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優質腐熟圈肥3000千克以上,過磷酸鈣50~75千克,硫酸鉀15~20千克。如果有條件,最好施用餅肥,每667平方米施用豆餅70~80千克或棉籽餅80~100千克,以提高土壤肥力。
播種前選擇蒜頭大、蒜瓣大而整齊、蒜瓣硬實、顏色潔白而新鮮的作種。除去發霉、蟲蛀、發黃變軟的蒜頭。然后掰瓣并剝皮去踵,以利于種瓣吸水和發根。在掰瓣的同時,淘汰病瓣、傷瓣,并按蒜種大小進行分級。選用一級和二級蒜瓣作種,三級種用作他用。因種瓣越大,其貯藏的養分越多,植株生長健壯,根系發達,易獲高產。
多年實踐證明,東營地區適宜播種期為9月15日至10月5日。越冬時蒜苗高25厘米以上,具有4~5片葉,不定根30條左右。若播種過早,冬前植株過大,抗寒力弱,生長后期容易早衰。若播種過晚,冬前營養體小,影響產量。
合理密植是大蒜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播種密度由蒜種大小、地力條件、播期早晚、種植形式等綜合因素決定。在東營當地以采收蒜薹為主,一般種植行距15厘米,株距7~9厘米,每667平方米種植蒜瓣為5萬粒左右。
先將蒜瓣放入大容器內,均勻噴1遍水,使蒜瓣表皮全部濕潤。播前用77%多寧加3%克菌康可濕性粉劑,按蒜種量的0.2%~0.3%拌種。
多采用溝播法,即先按行距開10厘米深的播種溝,撒施少量種肥。然后將蒜瓣按株距排在溝中,使瓣的背腹連線與溝向平行,保證蒜苗展開時與行向垂直,使葉片分布合理,有利于通風透光。排種時要使種瓣上齊下不齊,以便出苗整齊。播種后覆土3~4厘米,覆土厚度超過5厘米。
大蒜播后每667平方米用24%果爾乳油48~72毫升,兌水50千克噴施,噴藥后及時覆蓋地膜。覆膜時,要使地膜平展而無皺褶、膜下無空隙、緊貼在畦面,四周用土壓嚴。
播種覆蓋地膜后,要及時澆出苗水,以利于幼苗出土。大蒜出土時及時檢查,不能破膜的要進行人工輔助出膜,破口越小越好。
土壤封凍前澆1次封凍水,水滲下后,再在蒜苗上方蓋上一層地膜,四周用土壓好,畦上面分散撒一些小土堆,防止地膜被風吹開或吹走,確保蒜苗安全越冬。翌年春天,在大蒜返青前及時揭去上層地膜。
在返青期和蒜薹抽生前,各澆1次水,結合澆水追施1次肥,每次施三元復合肥15~20千克或尿素20千克。在蒜薹旺盛生長期,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抽薹前1周,停止澆水。抽薹后及時澆水,促進蒜頭迅速生長。
一般采取合理輪作倒茬、選擇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清理前茬作物殘體、適期播種、種子處理、加強肥水管理等措施,大蒜整個生育期間很少有病蟲害。大蒜紫斑病:用殺毒礬、甲霜靈錳鋅防治。大蒜葉枯病:用殺毒礬、琥珀膠肥酸銅防治。銹病:用三唑酮、代森鋅防治。細菌性軟腐病:在多寧加克菌康拌種的基礎上,可用琥珀膠肥酸銅、農用鏈霉素等藥劑防治。蒜蛆:用敵百蟲、辛硫磷等防治。
蒜薹收獲有很強的時間性,一旦成熟,須及時采收。當田間大部分蒜薹抽出約25厘米,總苞變白,蒜薹開始打彎時,應及時采收。一般在5月中旬。采收蒜薹應在晴天上午10時以后,以中午至午后3時為宜。此時,蒜薹含水量少,有韌性,不易拉斷。蒜薹收獲后,18~20天即可收獲蒜頭。
(段兵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