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產”激發農業新活力
“這些西紅柿幼苗可以種在花盆里,擺在陽臺上,既好吃又好看,市場價值翻了一番。”日前,在茌平縣肖莊鎮鑫岳生態果蔬合作社內,占地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智能育苗溫室里,精準施肥、自動灌溉等“互聯網+”技術應用其中。棚內外各類傳感器,進行全天候監測;而各種設施都裝有電動機、電磁閥等,不同“關節”都可接收指令、執行動作。智能手機APP和電腦成了干“農活兒”的終端,實時調整種植方案。
“這背后是產業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互聯網的‘穿針引線’以及農業的‘接二連三’,三者缺一不可。”茌平縣農業局負責人張宗軍介紹。
山東是農業產業化發源地。據統計,山東省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和銷售收入分別占到全國的7%和17.6%,均居全國首位,農產品出口占到全國1/4。但對標先進省份,山東農業在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上,仍有短板。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實現山東農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必須發揮優勢、補齊短板,以發展農業“新六產”為增長點,努力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下好先手棋、當好排頭兵。
滕州正德康城公司用了六年時間,發展成為擁有蔬菜專業合作社、綠色種植示范園、中央廚房、校園餐廳和社區餐廳配送三產無縫銜接的產業體系。
滕州是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在正德康城中央廚房,現代農業因子可見一斑:一臺包子機一小時可生產7800個包子,一條68米長的洗碗設備只需4人操作,而從新鮮饅頭出鍋到擺上學生餐桌也僅需2小時。
“以一個芹菜饅頭為例。我們的芹菜在種植階段即實現葉、梗、根分離,物盡其用,農民的銷售價格由每千克1.6元左右上漲為2.4元左右;芹菜經過統一加工成為半成品,中央廚房的技術和設備優勢使得智能化選菜、洗菜、切菜和配菜成為可能;配送全部采取冷鏈運輸,每天有四萬多名中小學生可以吃到新鮮的芹菜饅頭。”
農業“新六產”孕育著新的動能。山東已連續兩年成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省,先后選擇16個縣(市、區)和40個經營主體開展了試點。截至去年年底,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7.3萬家,家庭農場4.8萬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9400多家。
農業“新六產”是山東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發展農業‘新六產’,一方面,可以通過培育壯大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等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民增收拓展新空間;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更公平地參與利益分配。”省農業廳廳長王金寶說。
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也是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一環。山東正加快確權成果運用,并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經營性資產股份量化、有效管理的具體方式,激發農村資源資產要素活力,維護農民財產性收益。
以股份制為突出特點之一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正在山東穩步推進,山東省已在34個縣(市、區)開展省級試點。目前,全省有12個市的13364個村完成了改革任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1504個,實現交易額260億元。
178戶農戶600個棚,育苗場、蔬菜批發市場、包裝車間、生態園一應俱全,種棚菜十年沒一年賠錢……不少來參觀的人說這不可思議,茌平縣賈寨鄉耿店村支書耿遵珠笑答:“耿店的股份制合作社辦好了,辦事就順當了。”
十年前,耿店村綠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銷售難、資金難兩大難題困擾著耿遵珠。“銷售難,咱自己建市場!”看到村民風吹日曬地到處趕集,村里自己建批發市場,吸引菜販“上門收貨”。缺錢,黨支部決定拿出3萬元集體資金入股,然后發動村民入股。于是,投資15萬元綠源蔬菜批發市場建成,從此足不出戶便可將蔬菜銷售一空。
接著,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社模式被應用到發展的各個環節。建育苗場,群眾參股集資210萬,建包裝車間,群眾參股集資54萬,建生態園,群眾參股集資104萬……2013年村里成立了資金互助會,村民可以在互助會里存錢,也可以股權證做抵押貸款。去年,耿店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3000元躍升到2.3萬元。
(吳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