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差異化肉牛產業
目前,國內牛肉產量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不夠吃”困擾著市場。為支持肉牛產業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其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但市場的發展折射出來許多問題,一些發展的觀念依然滯后,企業發展遭遇瓶頸,肉牛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面對當前的形勢,我們提出要發展差異化肉牛產業,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促進牛肉呈現出‘姹紫嫣紅’的發展態勢。”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兵海如是說。
“生產壓力大”是國內許多牛肉生產企業共同的感受,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在生產初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牛拉車耕地逐漸被機械化取代,喪失了應用功能;并且農村勞動力逐年流失,養牛的越來越少,造成肉牛存欄量不可避免地降低。在消費端,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牛肉越來越受消費者喜愛。“兩個因素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國內牛肉有很大的缺口。我們預測,越往后這個缺口會越來越大,對生產造成的壓力非常大。”曹兵海表示。2010年之前,出口和進口基本上維持平衡;從2010年開始,進口牛肉量每年翻一番。
產業的發展不但出現了整體“不夠吃”的情況,同時還伴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在曹兵海看來,產能過剩是因為屠宰場太多太大,都“吃不飽”,而且效率還非常低,許多新技術的更新和改良一直跟不上。在去產能、提質量極度困難的轉型時期,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做了許多的工作。近年來,在體系的帶領下,全國已經出現了非常好的發展動向,即延長產業鏈、產業鏈升級,尤其是近兩年,發展速度非常快。“企業從以前只殺牛不養殖,到養一部分再采購一部分宰殺。在此基礎上,屠宰企業直接和農戶對接,隨后逐漸鋪展開;從母牛生小牛,到屠宰再到餐飲,企業開始從兩頭來延長產業鏈,也就是發展完全產業鏈。”曹兵海介紹。
“今后肉牛產業要實現差異化發展。”曹兵海指出,從大方向來說,中國肉牛產業模式必須要跟國外拉開距離。“因為每個產區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從牛種、產業模式和牛肉質量上,要盡量最大限度地讓其各自產生差異,避免競爭。”曹兵海表示。“保持當地特點,再根據牛種、企業情況、人們消費嗜好等,產生‘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牛肉,這樣就容易使企業品牌化、差異化生產。”曹兵海進一步介紹說。
下一步,“企業應該從市場出發,從差異化生產著手,通過技術、理念的改進,逆推實現什么樣的牛種該怎么養,產出什么樣的肉,怎么樣屠宰加工等,要倒過來考慮。”曹兵海呼吁。
(張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