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退” 大豆“進”
雖然同為重要糧食作物,玉米和大豆卻經歷了一段截然相反的產量走勢。尤其近兩年隨著國際糧價深度回落,外國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進口,加之國內豐收,玉米消費需求下滑,庫存不斷增加。不過考慮到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考慮到國外市場上轉基因大豆占主導,目前國內正擴大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希望能夠挽回一部分出口劣勢。
近日,農業部網站刊登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發布答記者問全文。韓長賦表示,為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十三五”期間,全國將推進以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適當減少玉米種植面積,恢復和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在業內看來,“玉米退”、“大豆進”確實符合當前國內市場需求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不過在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也應兼顧提升生產效率。
隨著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我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其中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玉米增產超過了需求增長的問題尤為明顯。為此,《規劃》明確,將重點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預計今年調減200萬公頃以上,調減面積主要用于種植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和飼草。此外,還將積極發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保持東北優勢區油用大豆生產能力,擴大糧豆輪作范圍。
在此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推進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調整,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提高國產乳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在畜牧業主產省(區)率先實現現代化。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葉貞琴此前曾披露,全國范圍內降低玉米播種面積的原因在于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庫存大幅增加。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上不能有半點大意”,韓長賦表示,《規劃》提出,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更加注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部署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將生產能力落實到田間地塊和單產提高上,打造國家糧食生產及重要農產品生產的核心基地。
(林新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