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太山鎮人民政府 閆興洲
獲嘉縣太山鎮農村土地流轉的思考
獲嘉縣太山鎮人民政府 閆興洲
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也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國家有關法律和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為農村土地流轉指明了方向,特別是“三權分置”的重大創新,為引導農村土地流轉打下了重要基礎,各地在實際工作中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農村土地流轉還存在不足。
截至2016年底,太山鎮流轉土地面積1 402.9 hm2,其中農戶之間轉包522.3 hm2,流轉入合作社773.9 hm2,流轉入企業106.7 hm2。
(一)流轉規模不大
土地流轉規模的大小,反映出農業規模經營的程度。如太山鎮2016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為1 402.9 hm2,土地流轉率為39.4%。
(二)流轉結構不優
在土地流轉中,農戶“一對一”零散流轉的情況占比很大,即一個農戶的土地流轉給另一個農戶,此種情況下往往都是一種被動的“甩包袱”的處理方式,見不到什么效益。而農戶“多對一”的土地流轉方式規模流轉占比不高,導致土地流轉的效益未能突顯。
(三)流轉質量不高
有不少農戶由于缺乏法律意識,私自流轉土地現象十分普遍,流轉土地全憑一句話或一張紙,導致村鎮對土地流轉的真實情況難掌握,由此產生諸多矛盾糾紛。
(一)傳統思維束縛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民就是靠土地吃飯過日子,土地拿在自己手里每天看得見摸得著心里踏實。因而廣大農民對土地流轉不是很放心,擔心流轉的土地以后還能否收得回來,以后的政策會不會變,心存顧慮的農戶不愿意參與土地流轉。
(二)流轉收益不明顯
現在農村家庭年輕人外出打工或經商,老年人在家耕種土地已成為常態,但是隨著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增強,老年人在家種地往往也能有較好的收益。但是,過高的流轉價格流入方難以接受,過低的流轉價格農戶不愿意流轉。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實力有待提高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實力,消化流出土地農戶的勞力的能力也強。如獲嘉縣天宇養殖服務專業合作社是太山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戶就很愿意把土地流轉給這家公司。但有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處于起步階段,實力不夠,吸納能力有限,想要流轉一定規模的土地就很困難。
(四)流轉服務體系不規范
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和一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還沒有真正形成,特別是在鄉鎮和村一級沒有建立專門的服務機構和工作隊伍,因而不能為農戶土地流轉提供專業指導和專業服務。
(一)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平臺
在縣、鄉兩級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機構,增強農村經營管理部門的職能。健全覆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供需交易平臺,暢通土地流轉信息渠道,解決流轉信息不對稱、交易無場所的問題,使那些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城的農戶和耕種有困難的家庭能夠及時找到土地流轉的出路,讓想擴大經營規模的種植大戶、家庭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及時找到有土地流轉意向的對象,促成土地流轉。
(二)鼓勵發展壯大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培育壯大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主體,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使其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有能力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還要有實力讓利于民或向流轉農戶提供就業崗位。
(三)探索創新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模式
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建立緊密的農村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經營者利益聯結機制,更有效地實現土地流轉,突破當前農村經營面臨的困境。如農戶和村集體分別以土地承包權和集體機動地、“四荒地”經營權入股,共同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的產品由公司收儲、加工、銷售,農民可得土地保底租金、股份分紅、務工工資、惠農補貼四項收入。
(四)建立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體系
按照“村有調解員,鄉有調解室,縣有仲裁庭”的要求,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機構,開展糾紛調解仲裁,及時調處化解土地流轉糾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