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市農業林業局 高金霞
淺析長葛市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狀況
長葛市農業林業局 高金霞
隨著長葛市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或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速度進一步加快。據統計,目前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1.17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6%,參與土地流轉的種糧大戶116家,農業公司1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6家,家庭農場60家。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土地流轉涉及到農戶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為切實抓好這項工作,市政府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全市土地流轉工作。
(二)健全工作機構
一是組建了長葛市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成立了許昌市首家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具體負責全市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糾紛調解和仲裁等相關工作。二是成立了長葛市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三是成立鄉、村兩級土地流轉組織。四是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試點抵押貸款提高評估、擔保、抵押、交易平臺。
(三)完善各項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轉崗位責任制、信息發布制、備案審查制、檔案管理制、糾紛調解制、風險預警制等六項制度,規范運作模式和工作機制,明確服務內容,確保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二是對全市土地流轉合同進行登記備案,嚴格按照《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合同法》的要求,市、鄉兩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分別按照職責權限對全市土地流轉合同進行了備案、登記和鑒證,同時對合同的合法、真實、有效性進行指導和糾正。三是對流轉大戶的經營能力進行調查,對其資質、前期效果、發展方向、社會影響等全方位考察,防止在流轉過程中損害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的利益。
(四)制定優惠政策
2011年,長葛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意見》,對首批流轉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面積在13.33 hm2以上的流轉業主進行資金補貼,共補貼1 000多萬元。2013年,長葛市又出臺了《長葛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實施意見》,市財政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對全市純糧種植大戶農業保險實行全額補貼,提高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五)提供服務保障
一是結合“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服務糧食生產”行動,對13.33 hm2以上種植大戶派出有高級職稱的農藝師進行無償技術指導。二是市植保服務合作社與所有土地流轉業主簽訂病蟲害防治協議,全程負責監控,確保糧食穩產增產,解除種糧大戶的后顧之憂。
(六)加強基礎管護
長葛市政府成立高產創建示范方管護辦公室,以高產創建為載體,加強對示范方內流轉土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管護。每個示范方確定1~3名專職人員,專門負責高產創建示范方內排灌溝渠、地埋管道、橋涵閘坎、電力設施、機井設備、田間道路、防護林網的管護。同時,成立了用水協會,明確了井長、河長、路長“三長制”。
(一)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
土地向種糧大戶、公司企業集中形成一定規模后,業主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土地產出效益。
(二)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方面,農民擺脫了土地束縛,可以無風險地從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中獲得收益;另一方面,農民還通過為承包者服務、外出務工或自主經商來增加收入,有效改變了農民撂荒或消極種地的現象。
(三)促進了農民分工分業
土地流轉改變了農民“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的兼業化狀態,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和有效轉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同時,促進農民從單純種養業向從事農業技術、市場服務等身份轉變,出現了一批農產品營銷專業戶和農村經紀人隊伍。
(四)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
土地流轉的加快,有利于經營者按照農產品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調整種植業項目,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一)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
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仍以農戶或小型農民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的短期流轉為主,同時現階段基礎條件還不能做到全程機械化,還需要大量人工成本,規模化程度低。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御風險能力低
農業是弱勢產業,受自然和市場雙重影響,收益較低,導致企業或業主參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農業極為慎重。
(三)一些惠農政策落實不到流轉戶頭上
雖然中央號召的是“誰種糧、誰受益”,但農資、良種補貼受傳統和現實因素的困擾,目前仍然發放給農戶,而真正在搞種植生產的業主在這些方面得不到任何補助。
(四)法治不健全
目前我國土地流轉的法規還處于空白,雖然《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對流轉的性質、用途、原則作出了規定,但還存在政策法規不夠明確,部分條款陳舊,不能對新形勢下的土地流轉工作進行有效指導。
(一)創新觀念,有序流轉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矛盾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要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結合各地實際,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健全機制,規范流轉
加強土地流轉用途管制,嚴禁“非糧化”“非農化”問題發生。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建議由政府、業主、農民按一定出資比例建立土地流轉風險基金,防范流轉雙方單方面毀約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用風險保證金建立土地流轉“破產”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