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農牧局 張利平
濟源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對策
濟源市農牧局 張利平
(一)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2014—2016年,濟源市利用上級資金271萬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 472人,其中為202人頒發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證書。
(二)新型職業農民素質不斷提升
以主導產業為主兼顧特色產業,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了農業技術以及農村政策、法規、農業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訓,有效提升了他們的科技文化意識,增強了其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其科技、安全、品牌、組織化意識明顯增強,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成為了推廣農業科技、帶動農業致富的典型。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逐步健全
以本地農業主導產業為重點,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制定了認定流程,初步形成了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
(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基本形成
大力強化“一主多元”培訓體系建設,堅持以農廣校等農民教育培訓公益性機構為主,統籌安排其他社會力量加入,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參與,逐步構建了上下貫通,各類培訓機構橫向銜接,層次分明、支持有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通過對一批素質較高、有一定規模基礎、有產業擴展愿望的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開展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壯大了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六)主導產業規模化生產水平提升
通過培育后,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推動了小麥、玉米、蔬菜、生豬、煙草等主導產業的發展。
(一)加強組織管理,形成工作合力
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明確目標,強化責任,落實措施,確保工作到位。農業部門要負責做好工作協調和組織推動,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認真組織實施;財政等其他有關部門要明確各自的職責任務,齊抓共管,整體推動。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關心、支持和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制度建設,夯實培養基礎
1.落實認定管理制度。實踐證明,積極構建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是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途徑。按照不同產業、規模等因素,以教育培訓情況、知識技能水平、生產經營規模和生產經營效益為參考,分行業科學確定認定條件和標準,符合條件的辦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根據實際,全市逐步建立初、中、高3個等級的認定標準,截至目前,全市已頒發認證證書的有87人。
2.建立教育培訓制度。根據不同產業、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特點及能力素質要求,制定教育培訓計劃,建立經常性培訓制度,明確培訓的主要內容、方式方法、培訓機構、經費投入和保障措施。結合農事農時、因地制宜建立適應成人學習和農業生產規律的“分階段、重實訓、參與式”的培養模式,圍繞產業發展實行全過程跟蹤培養,幫助農民適應農業產業政策調整、農業科技進步、農產品市場變化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以促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和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為主,實施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分產業,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按工種,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按崗位的新型職業農民分類培訓,逐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擁有證書人數的比例。
(三)加強機制建設,提升培養實效
1.建立項目對接支持機制。把發展現代農業的相關項目均限定在新型經營主體內實施。優先獲得農機購置補貼支持,在申辦購置補貼時開通綠色通道。
2.建立產業推進對接機制。濟源市農牧局和農業服務中心農技人員采取下鄉、進村、到場、入戶,摸清產業發展現狀和農民對培訓的需求,對當地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成員、潛在型新型職業農民等進行調查摸底,將符合培育條件的對象登記在冊,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信息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規模適度的從業人員為重點,圍繞小麥、玉米、蔬菜、生豬、煙草、冬凌草等主導產業開展全產業鏈技能培訓,側重生產管理與市場營銷,積極推進農業規模化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的產業化、組織化水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職業農民”的新型組織模式,打造高效現代農業,吸引更多農村能人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3.建立技術服務對接機制。對歷年來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建立信息管理系統,了解業績,做好跟蹤服務。重點推進“精準式服務”與“多極化服務”相配套的新方式服務新型職業農民,讓新型職業農民盡快掌握新技術。“精準式服務”是在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中,遴選一批技術人員與新型職業農民對接,實現從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生產布局、模式組裝,到生產中的技術指導、產品儲藏及加工、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各環節的精準式服務。“多極化服務”是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農技推廣服務平臺、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等信息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效能。通過信息化服務手段運用,提高服務水平與質量。
4.建立教育培養對接機制。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型媒體開展信息化手段培訓。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培訓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員的專業知識,開拓了視野。推行參與式、互動式培訓,采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科技短片、安排教師答疑等方式,加強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