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方城縣分校 馬征
方城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思考
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方城縣分校 馬征
方城縣轄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 542 km2,其中耕地面積1.13萬hm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02萬hm2,2013年全縣糧食生產首次突破6億kg。方城縣總人口1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5萬人,農村勞動力57.6萬人,剩余勞動力21萬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15萬人左右,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為36.6萬人,其中在家務農勞動力年齡30~45歲的占10%、46~59歲的占55%,60歲以上的占34%;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僅占22%,接受過相關農業技術培訓的占20.6%。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外出和在家務農勞動力的年齡老化、文化偏低等現實情況已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健康發展,嚴重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需要。如何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盡快培育一大批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已日顯緊迫而亟待解決。
新型職業農民就是指自愿從事農業領域,占有一定規模土地,將農業作為產業經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市場規則,以獲取商業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社會勞動者。他必須有別于傳統農民,具有職業性、科學性和創造性等特點。理想的職業農民應該是觀念新穎、綜合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新型農民。理想的職業農民應該具有較強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市場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擁有較高的文化、道德和身體心理素質,以及具備較高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意識及能力。
培育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必須立足當下,著眼長遠,以市場調控為基礎,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并調動農民自身的主動性,制定科學規劃。
(一)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一是強化社會輿論引導,樹立農民職業平等觀念。二是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體系,提升農產品價格水平。如方城縣趙河鎮、廣陽鎮、清河鄉、古莊店鄉、袁店回族鄉系煙葉種植基地,20年前,農民種煙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價格較低,投資大、收益小,當時每667 m2收入2 000元左右。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不斷實施,煙葉價格不斷提升,現在平均每667 m2收入5 600元,收入高的每667 m2達到8 000元。農民得到了實惠,思想觀念迅速轉變,不但種植煙葉積極性提高了,而且多種煙,種好煙,逐漸把煙葉種植轉化為方城縣的一項支柱產業。三是制定出臺激勵政策措施,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四是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條件,讓職業農民能夠體面從業、愜意生活,促進職業農民隊伍的形成。五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轉化。
(二)篩選好培育對象
應該瞄準農業生產企業主、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學生村官、種植養殖大戶等,他們具備了成為職業農民的潛質,可以對他們進行培訓和引導,然后再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發展出一批又一批的職業農民。方城縣薄皮核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運中系打工回鄉農民,一直熱衷大山,在新疆創業15年后,欲在家門口的大山上作文章,在縣農業局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培育下,利用自有資金和方城縣農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開發荒山200 hm2,全部種植薄皮核桃,變荒山為青山,年效益50萬元,安排本鄉農民就業40人。該山與方城縣七峰山風景區相鄰,秋天滿山的核桃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吸引無數的游客觀光游玩。南陽博瑞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金斌熱愛農村,更愛發展農業經濟,在縣農業局的技術支持和方城縣農村信用社的資金支持下,目前已發展了一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裕丹參。裕丹參作為地方金字招牌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各鄉鎮都成立了丹參生產辦公室和丹參生產協會。
(三)構建教育培訓體系
要總結分析多年來我們開展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等培訓項目的好經驗,利用和發展好現有的農民教育培訓資源來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一是財政要舍得投入。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屬于純公益性事業,國家應安排專項資金。二是要構建形式多樣的職業農民教育機構和培訓組織體系。三是創新培育培訓內容和方式,要做到送一批學員進大學,選一批大學生進農村,真正實現產、學、研于一體。教育出人才,人才出技術,技術出效益。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煙葉種植,20年前,由于農民缺乏技術支持,不會種、不愿種,后來在政府的強力引導下,農民掌握了種煙技術,在種好煙的同時,收入大大提高。近年來,方城縣以工業化理念經營傳統種植業,以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經營為突破口,強力實施科技興煙工程,使這項產業真正成為一項富民強縣的黃金產業。方城縣云海煙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鮮明的代表。2014年方城縣對煙葉預留面積進行了為期10 d的實地丈量,全縣預留面積核實結果為0.35萬hm2,其中6.67 hm2以上連片數量99個,涵蓋面積0.23萬hm2。
一是要制定出新型職業農民行業標準;二是要參照其他行業制定出該行業的各項權益保障制度;三是要重點從制度上解決好土地流轉問題。通過這些制度來保證新型職業農民有一個良好的從業環境,并能夠依靠這個職業獲得較好的行業收入和社會認同及尊重。
(一)做好服務
做好服務主要是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要充分發揮好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培訓機構、農業科研機構、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機構的作用,協調合作,共同為培育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服好務。
(二)項目支持
各級各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在各類農業項目的規劃安排上充分考慮職業農民的需要,在資金上、技術上、規劃上通盤考慮,真正讓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三)資金支持
資金支持包括財政支持、金融支持、保險支持等方面,這就要求有上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甚至是以規章制度進行明確規范。資金和技術有一定的聯系,可以與農村信用社搭建信用橋梁,達到共贏目的。一方面,因為有農業局技術指導,農民經營上有保障,信用社借貸資金風險小;另一方面,解決了職業農民的資金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讓職業農民輕裝上陣,順勢發展。
總的來說,基于對將來“誰來種田”的問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人”的問題,要培養農民參訓的內在動力,提高農民參訓的積極性,必須對持證農民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優先承包流轉的土地、優先承擔農業科技示范項目、優先取得金融小額貸款等;對有一定技術要求的服務崗位,要推行執業資格準入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讓越來越多的有知識、懂科技、能創業的中青年勞動力重新回到廣闊的農村來,讓他們發展成為有作為的新型職業農民,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方城縣農業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后繼乏人、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等一系列突出問題,真正讓全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