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養金蟬 本小賺大錢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是安徽起步和成名較早的平原綠化達標先進縣,經過新中國成立后二十年打基礎、近四十年的完善與提高,平原林業產業建設獲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實現“道路林帶化、堤壩森林化、農田林網化、村莊林場化、單位花園化。”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樹成行,鄉鎮、村莊、田頭和道路、溝河、渠壩兩側樹木林立、綿延相接、點片網帶結合、林業總量適宜、區域特色明顯的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和獨具特色的平原森林景觀。
渦陽林業大發展得益于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與發展,林業的大發展帶來了全縣面貌和形象的大改觀:渦陽因林業出名,農業因林網增產,農民因林木增收,生態因林業改善。
渦陽林業雖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調查發現全縣有林地中約80%為環村林、堤壩林、綠色通道林帶和大田速豐林。形成種植林木的傳統,一般樹木種植三年內,可實現與作物的間作套種,三年以后林地就無法種植作物。有林地中除三分之一的實行立體間作、種養外,還有20000公頃的林下處于荒蕪狀態,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面對如此形勢,渦陽縣曹市鎮順河村青年農民陳超等人在縣林業局的支持下,到河南和山東等地考察和學習人工養殖金蟬技術。先后參觀了民權縣金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3個金蟬養殖項目村,實地考察了金地公司養蟬項目的技術條件和生產加工工藝,向養蟬戶詳細咨詢了養蟬效益和經驗,為該縣的林下養蟬奠定堅實基礎。他們租用本村渡江溝兩岸的楊樹林地,開展林下金蟬養殖,預計一年半后可獲取很高的利潤。在該項目取得成功后,將在該縣大力推廣。
蟬的一生有四個階段,即卵、幼蟲、擬蛹和成蟲。雌蟬通常于7~8月產卵于孔,幼蟲孵化后會隨樹枝或自造細絲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蟲在地下生活的時間很長,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過4~5年,長的要經過12~13年。由于蟬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又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市場銷路好,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僅靠野生資源,供求矛盾無法解決,因此人工養殖蚱蟬前景廣闊。人工養蟬,由過去的自然繁殖生長的7~8年,縮短到8~18個月。
按保守的辦法計算,每667平方米的林地投入200元的成本養殖金蟬,在不影響林木生長的情況下,一年半后可收入4000元左右。渦陽縣20000公頃的閑置林地,如有五分之一用于養殖金蟬,每茬養殖的金蟬的經濟收入可達24000萬元,可大大提高林地的附加值,值得引進推廣。
(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