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謀發展強村富民譜新篇
——記齊魯鄉村之星陳思忠
陳思忠是肥城市東興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老城街道東關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近年來,陳思忠在認真履職盡責的同時,積極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條村集體領辦公司和合作社、發展有機茶促增收的好路子,為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思忠,1964年生人,先后干過運輸、建材、商務、建筑等行業,擁有的幾家企業健康穩定。而他所在的東關居則是一個壓煤搬遷村,1995年由舊村分散搬遷到井樓小區、河東村和巧山社區三處,當時村委會經濟、生活發展滯后,集體經營性收入為“零”,而且還有60多萬元的外債。2005年,在群眾和上級領導的支持下,他擔起了居委會主任的職務。2007年,被選為東關居委會黨支部書記。
東關居舊址全部是塌陷地,招商引資的難度較大。為此,陳思忠打起了“感情牌”,用服務、靠誠心來打動客商。2007年底,他引進了明瑞集團嘉吉肥業項目,需要村里配套新建一處變電室,他立即組織30多人上陣,投資60多萬元,僅用20多天就完成了施工,同時投資近百萬元,為企業架設高壓線路1000米,硬化道路1900米,被他的真心實意為企業著想的熱情所打動,明瑞集團又投資新上了20萬噸硫酸及余熱發電等項目,集體年增收30萬元。幾年來,東關居共引進了7個工業項目,全居有200多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工業項目有了突破,農業上也不能“瘸腿”。由于采煤塌陷和搬遷的原因,東關居人均不到三分地,并且離家比較遠,種地不方便。陳思忠決定發展高效農業。
獨辟蹊徑發展有機茶。陳思忠同志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大膽進行了“南茶北栽”的種植試驗,獲得成功。為確保茶的品質,陳思忠嘗試利用秸稈、雜草等進行生物發酵,實行綠色病蟲害防治的辦法,從根本上杜絕化學污染,提高茶的口感。為解決種茶前期投入資金過大、產品回報期長的問題,在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的指導下,探索了茶姜間作的種植模式,實現了以姜養茶,降低了生產成本。
做大做強有機茶特色產業。通過對土壤、水質、氣候、環境等因素進行綜合篩選,在張花、河口、田花三個山區村流轉土地進行有機茶的規模種植。陳思忠常年盯靠在種植基地,先后解決了田間灌溉、越冬管理等技術性難題。同時,東關居還成立了陳思忠為理事長的東興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茶產品加工、新產品研發、技術指導、質量監管等,并為農戶提供從種植、采摘、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在陳思忠的精心指導和領導下,規模不斷壯大,建設大型炒茶廠,配備了相應茶葉檢測設備,注冊了“泰山君子茶”和“泰山肥子茶”等茶葉品牌,產品有綠茶、紅茶、金紫筍等10多個系列、70多個品種。目前已發展有機茶園100多公頃,茶葉專賣店5個,年產各類茶品1.5萬千克,總產值達到900萬元。
下一步,陳思忠計劃用三年時間在老城北部山區帶新發展有機茶200公頃,努力發展成為省內最大的生態有機茶種植基地,使之成為整個泰安地區高效農業發展和群眾增收的新亮點,帶動更多的村和群眾共同走上種茶致富之路。
截至目前,通過流轉土地,共發展茶園近100公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0萬元,生態綠色茶園已通過初步驗收,被評為省級農業專業合作社。東關居也因此昂首進入“肥城市十強村”行列。
為了幫助困難群眾,2008年1月,陳思忠帶頭捐款1萬元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村級愛心慈善基金會,啟動了從搖籃曲到夕陽紅工程,截至目前,累計募捐資金90多萬元,救助特困戶88戶、190人次,發放救助金65萬多元。東關居建起了高標準的嬰幼兒早期教育輔導室、幼兒園、老年活動室,對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組織一次免費健康查體;自2010年,由集體出資,為全體居民辦理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群眾到年齡都能按月領取養老金;還成立了黨員便民服務隊,免費提供水電維修、管道疏通等服務。
陳思忠用自己的言行實踐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為黨和群眾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2010年當選肥城市第16屆人大代表,2012年當選泰安市人大代表。先后被評為省級“十佳孝星”“泰山先鋒”“肥城市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招商引資功臣”等;東關居委會也先后被國家評為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單位、泰安市市級文明單位、泰安市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示范村、肥城市“五個好”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陳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