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寬 紀君洋 張眉 毛文棣 張賢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學院協同衡水實施文化產業創新驅動戰略的研究
高小寬 紀君洋 張眉 毛文棣 張賢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2012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列為國家發展的重大部署戰略,其中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1]。
衡水是河北省東南部的一個地級市,究其歷史可上溯到幾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傳統文化資源厚重,歷史文化名人眾多,為推動中華文明的前進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譬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開創大營“裘都”的比干,現代文學巨匠孫犁,現代棋壇領軍人物聶衛平,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第一個中共縣委的弓仲韜等等[2]。隨著社會的改革和不斷發展,近年來衡水市文化產業雖然有了一些發展和進步,但總體水平依然較低,與衡水擁有的豐厚文化資源相比尚不相稱,與先進地區還有較大的距離。衡水學院作為衡水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建校幾十年來積聚了大量的人才,為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因此,衡水學院利用自己的發展優勢可以協同衡水在發揮文化特色優勢方面,利用國家提出的創新驅動戰略為契機,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實現文化惠民、富民,從而促進衡水市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1.1 豐富的歷史資源。衡水傳統文化資源厚重,歷史文化名人眾多,可供利用的地方資源很多。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現代文學家孫犁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有內畫鼻煙壺、侯店毛筆、宮廷金魚、武強年畫等,富有文物遺址和自然人文景觀的如靈秀山莊——竹林寺、寶云寺、故城慶林寺塔、景縣開福寺舍利塔、景縣封氏墓群、景縣周亞夫墓、東黃城墓群、安平圣姑廟遺址、西寨子古墓、逯家莊壁畫墓、北齊高氏墓群、衡水湖鳥類和濕地自然保護區等。1.2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截至2012年年底統計,全市文化經營單位達2000家,全市年畫、內畫、剪紙等行業協會已有10多個,現已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武強木版年畫、衡水內畫、衡水發帖分別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號稱“衡水四寶”的侯店毛筆、宮廷金魚、內畫鼻煙壺、武強年畫,以及其他的如樂器、剪紙、古玩等在全市已經具備一定的影響和發展基礎,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衡水市文化產業取得了一些發展和進步,但與衡水豐厚的文化資源相比落差懸殊,亦與先進地區相比有較大距離。主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2.1 文化管理觀念認識不到位。有些人對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認識到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在政策配套方面不完善,大大限制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2.2 體制不健全。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尚未形成,缺乏協調機制,文化資源整合能力不夠,從而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制約著文化產業的發展。
2.3 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目前,衡水文化產業尚處在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和產業鏈條,主要表現在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產品檔次低、缺乏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有的文化產品品牌意識不強,還有貼牌的現象,使得其產品在市場上沒有影響力和知名度,這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3.1 加強組織領導,轉變觀念。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要制定出相關的優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財力方面,要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并制定相應資金管理辦法。同時要健全衡水文化產業領導體制,成立專門的文化產業機構,統籌規劃,提高管理和產業調控能力,服務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成立衡水文化產業協會,協調全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在創建重點文化產業的基礎上,提升重點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打造更為響亮的品牌。
3.2 拓展傳統優勢產業,打造文化產業鏈。利用現代網絡手段如“互聯網+”,在傳統優勢文化產業的基礎上,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優勢文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形態,同時拓展更為廣泛的文化產品價值鏈和信息交流鏈。如衡水學院利用“互聯網+”組織各位老師學生申報有關文化產業的課題,為衡水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3.3 實施文化產業和校園的鏈接化。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人才,所以必須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衡水的文化產業要依托衡水學院的優質教學資源,利用高校的人才以及科技優勢,做好產學研的合作平臺,實現無縫隙對接,培養一批懂文化、精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加強國際人才的交流,讓文化產業走向世界。進一步健全獎勵機制,充分調動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向上發展。如衡水學院成立的董子學院,多次邀請專家舉辦報告會,宣傳中國的茶文化,講解漢代歷史及漢服文化,宣傳儒家思想,強化董學研究。衡水學院還成立了華韻漢服社,這不僅服務了衡水的文化產業,還使得文化產業走進了校園。董子學院的成立標志著衡水將逐步成為國內外董學研究與傳播的核心平臺。另外,衡水文化長廊彩繪進校園,為衡水學院創設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3.4 將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有效結合。旅游是衡水新興的產業,衡水利用衡水湖這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在國道衡水湖段建立了具有衡水特色的歷史建筑及雕塑,讓衡水湖與文化連接在一起。現在已經建立的衡水特色文化產業有衡水老白干酒文化展覽館、大營國際裘都世貿城、周窩音樂小鎮、鄧莊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建立的特色民俗文化游產業:民俗博物館、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劉暉民俗園、冀寶齋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習三內畫博物館、東明古玩城、侯店毛筆水墨小鎮、大德昌錢莊等。
目前衡水文化產業已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發展,以后衡水學院將協同衡水一起進行創新型的文化產業發展,努力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規模化、集團化,將衡水打造成一個生態宜居的北方湖城。
課題項目:衡水市2017年度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7069。
[1]張珂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2]毛文棣,張眉,李志兵,等.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以衡水市為例[J].山海經,2016 (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