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仕棟 佘占軍
(甘肅省慶陽市合水林業總場 甘肅 慶陽 745400)
甘肅省子午嶺森林可持續經營探索
麻仕棟 佘占軍
(甘肅省慶陽市合水林業總場 甘肅 慶陽 745400)
本文通過對子午嶺林區森林資源現狀的探索研究,根據子午嶺森林資源特點,總結出了5種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封禁養護生態保護模式、封山育林自然恢復模式、宜林荒山造林人工恢復模式、撫育間伐人工干擾模式、低質低效林改造重建模式。達到調整和優化森林資源林種結構、樹種結構、林齡結構、林層結構,促進森林的快速生長,增加生物多樣性,更大限度的發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子午嶺;森林可持續經營;探索
子午嶺位于甘肅省東部,南北長約147.2km,東西寬約67km,總經營面積488790.0km2。屬于橋山山脈的一條支脈,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境內調令關海拔最高1756m。北部屬隴中北部溫帶半干旱區,中部和南部屬隴中南部溫帶半濕潤區。氣候特點是: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濕潤涼爽,秋季陰雨綿綿,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7.4℃~8.5℃,年降水量500~620mm,年無霜期110~150d。
1.1 森林資源。子午嶺總經營面積488790.0hm2,林地面積446030.7hm2,其中有林地310596.7hm2,疏林地18535.3hm2,灌木林地20973.7hm2,苗圃地628.9hm2,未成林造林地7374.2hm2,無立木林地1747hm2,宜林地85963.6hm2,林業輔助生產用地211.3hm2,非林地42759.3hm2,活立木總蓄積14216020m3,森林覆蓋率63.54%。
1.2 野生動植物資源。轄區生物多樣性突出,有木本植物222種,主要森林類型有油松林、側柏林、遼東櫟林、山楊林、小葉楊林、落葉闊葉混交林等。草本植物1000余種。有國家及省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紫斑牡丹、刺五加、文冠果等6種。轄區有脊椎動物156種,珍稀動物71種,在鳥類和獸類中,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金錢豹、黑鸛、金雕、大鴇4種,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的有豺、石貂、水獺、小靈貓、鴛鴦、蒼鷹、禿鷲、普通鵟、紅隼、黃爪隼、雕、鸰鵂鹠、紅角鶚等13種。列為甘肅省重點保護的有:大白鷺、赤狐、狍子、豹貓。有100多種貴重藥材。
1.3 旅游資源。秦直道沿子午嶺主脈蜿蜒北上,境內全長80余千米,沿途有歷代修建的烽墩、土橋、城障、堡寨、營房、寺廟、穆桂英點將臺、教場、昭君莊及古石窟等。宋代的塔兒灣石塔、明代的八卦寺墓塔、摩崖石刻“碧落霞天”、魏長城遺址、東關石窟、東關遺址、太白寨、太白金星廟等名勝古跡。還有翠峰寺、保全寺、八卦寺、曹家寺、蓮花寺、清涼寺、華嚴寺、安平寺等八處佛教圣地,倒水灣南梁游擊隊整編遺址等文物景點。
2.1 單位面積產量低。子午嶺活立木蓄積量為14216020m3,林地生產力為43.5m3/hm2,比全國平均水平86m3/hm2低42.5m3,與全省平均值90.7m3/hm2相比低47.2m3。
2.2 單位面積年生長量低。林地生產力低,林分平均年生長量為1.09m3/hm2,比全國平均水平3.85m3/hm2低2.76m3,與全省平均值2.38m3/hm2相比低1.29m3。
2.3 齡組結構不合理。中林齡面積、蓄積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46.97%、49.4%,近熟齡面積、蓄積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35.71%、38.85%,幼、成、過熟林面積、蓄積占有林地面積、蓄積的17.32%、11.75%,中、近熟林比例偏高,齡組結構不合理。
2.4 林木總生長率低。林木總生長率為3.01%,比全國水平3.98%低0.97%。
2.5 人工純林面積大,生產力低。人工林面積為63731.3hm2,普遍存在密度過大,同兜木嚴重,通風透光條件差,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林地生產力低下,易誘發和導致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森林火險等級較高。
2.6 經營技術單一。一是人工林亟待撫育面積較大,對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抗性強的優良鄉土闊葉樹發展重視不夠。天然林由于長期處于自然生長狀態,形成多代萌生,分布不均勻,質量低下。上個世紀,林場收入以木材生產為主,過量的采伐損傷了地表,沒有給森林長周期恢復的時間及休養生息的機會,自然生態條件遭到了破壞,因而形成了殘次林;林緣地帶受干擾破壞較大,植被覆蓋度低,生態功能低下,形成了失去經營培育價值的低效灌木林。近年來,封山育林只在疏林地中進行,對低質低效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封育、改造力度不夠。
2.7 經營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正處于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初級階段,對森林資源的認識只停留在把森林面積資源和森林蓄積資源當作全部森林資源來認識、經營、開發利用的單效林業經營模式上,沒有從森林的功能特點和人們的需要出發,在保護好森林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森林資源的再生性來實現可持續經營,以實現林業生態體系、產業體系的建設目標。
2.8 保護與經營的關系處理不科學。鑒于天然林長期過渡采伐的歷史原因,停止采伐,嚴格保護,是十分必要的。但從長遠思考,對天然林應該做到區別對待,除天然林中生態區位特別重要的外,其它森林都應當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而不是目前重保護輕利用的經營方式。按照森林可持續經營和近自然林業的理論,結合森林自身的特點,應該通過科學的人為干擾活動對森林開展經營,以達到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促進天然更新,變自然的新舊交替為人工促進的新舊交替,這種更新方式,正是森林的活力所在,也是森林繁衍的基本條件,同時也向社會提供木材等林產品服務,為森林的管理經營者創造經濟收入。
按照《全國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分區施策導則》中的分區施策、分類指導策略,根據子午嶺森林資源特點,采取以下5種模式進行經營管理。
3.1 封禁養護生態保護模式。對坡度在45度以上的險坡、巖石裸露的石質山地,經過人為或自然破壞后難以恢復的林地以及子午嶺一線的集水區等生態重要性和生態敏感性較高的林地,以及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采取長期封禁,禁止人為活動,使植被休養生息,發揮生態效益。
3.2 封山育林自然恢復模式。對具有天然下種或萌蘗能力的疏林地、宜林地、灌木林地、以及低質低效的有林地實施封育,充分發揮林地和植被自然恢復的潛力,輔以適當的人為干擾措施,促使其恢復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
3.3 宜林荒山造林人工恢復模式。對坡度在30度以下的宜林荒山,因地制宜地營造抗逆性強的優良鄉土樹種的人工混交林或異齡林。
3.4 撫育間伐人工干擾模式。選擇以油松、側柏、落葉松、華山松、刺槐、櫟類、山楊等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采用單株定向培育方法,培育中大徑材。撫育技術措施有生長撫育、透光撫育、衛生撫育。
3.5 低質低效林改造重建模式。對人為破壞或多代萌生無培育前途的殘敗天然林,有害生物嚴重危害和種源劣質的人工林,不能最大發揮林地生產力或與經營目標不符的低質低效林分,采取效應島、效應帶、團塊狀方式改造重建,以發揮林地的生產潛力和提高林木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