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聰
(平山縣農業畜牧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平山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分析
王曉聰
(平山縣農業畜牧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近年來,隨著農業園區的興起,平山縣充分依托山水稟賦,順勢而為,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興建現代農業園區。特別是縣政府把“農業園區+扶貧”作為脫貧攻堅重大舉措以后,全縣農業園區建設高潮迭起,先后又興建了多個現代農業園區。
1.1 建設規模。平山縣現有規模現代農業園區20多個,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園區規劃面積2000畝以上的縣級農業園區19個,其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家,市級6家,縣級12家,逐步形成了適合太行山區農業發展的“荒山開發的葫蘆峪模式”、“荒坡開發的泓潤模式”和“荒灘開發的生態谷模式”等發展模式,典型示范作用突出,可在平山縣乃至太行山區復制推廣。
1.2 園區類型。由于平山縣地屬西部山區,且旅游產業優勢明顯,所以現代農業園區多為生產+休閑觀光型綜合性園區,產加銷融合度較高。園區建設模式均為以企業為主體,合作社、農民等經營主體參與的發展模式。在主導產業方面多為體現平山縣山區農產品特色的核桃、林果采摘、食用菌、中藥材、設施蔬菜及休閑觀光為主,僅泓潤園區引進了櫻桃、藍莓、火龍果、獼猴桃等北方稀有品種。
1.3 政策支持。平山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領導小組及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廣葫蘆峪模式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每個鄉鎮至少建成一個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并將發展現代農業工作績效列入鄉鎮區和有關部門“工作落實年”的考核內容,并要求相關部門把扶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優先保障領域,優先支持園區開發和產業發展,逐步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合力推進園區基礎建設。
從當前的發展來看,平山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農產品加工能力偏弱,多以農產品初級生產和初加工為主,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還有一段路要走。二是農業勞動力高齡化,“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加快培育新型農民越來越迫切。三是品牌建設等軟實力偏弱,與如火如荼的園區硬件建設相比,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因此,要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四是資金短缺,由于農業投資周期長、規模大,許多園區在建設過程中都會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
緊緊抓住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機遇,按照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定位,按照“政府推動、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產業興園”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品牌培育、生產基地建設等方面創建高效生態現代農業園區,全面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3.1 因地制宜,實現園區布局區域化。組織實施園區建設“15131”工程,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發展原則,統籌規劃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每個鄉鎮至少建成一個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的區域化格局。
3.2 三產融合,實現園區生產產業化。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使園區一產為基,接二連三,不斷延伸園區產業鏈條。鼓勵和引導園區全方位招商引資引企,著力推進園區與農產品加工業、現代物流業高度融合,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條龍的產業鏈。
3.3 科教興農,實現園區農民知識化。一方面,鼓勵引導葫蘆峪、生態谷等現代農業園區與科研院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促進科研成果應用轉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民技能培訓體系,著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3.4 整合資源,實現園區產品品牌化。充分利用平山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實施“品牌”戰略,鼓勵農業園區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不斷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市場占有率。
3.5 農旅結合,實現園區結構高級化。獨特的區位優勢、傳奇的革命歷史、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平山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把園區建設與觀光旅游有機結合,建成景區帶動型、特色基地型、觀光農業型、休閑農家型等多形態休閑農業精品線路,做到一園一品,一園一景,豐富現代農業園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