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大利




風云際會 112cm×47cm 2015年 程大利
正因為山水是為心靈自由而產生的,以“心象”為旨歸。所以它不叫“風景畫”,不必忠實于風景。把精神的視野擴充到天地間的無限,讓一顆心自由地飛翔。“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追太虛之體”“與天地精神往來”。于是“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為什么“樂”?為得道而樂,覓得了慰藉,是尋得大自由的快樂。
人因為有社會性,所以才容易不“自然”。因此,“法自然”“師造化”在山水畫創作中被提到至高地位,無論古今中外的藝術理論,都告誡人們,心靈的自然是根本,藝術應幫助不自然的人歸于自然。趙孟頫說的“古意”,康有為說的“真、樸、簡”都是返璞歸真的意思。
返璞歸真是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有了“人”“文”雙修的問題。因“文”而“共成化育”(對欣賞者也有“文”的要求)已不是簡單的“表現”“再現”問題,前人說是“體道藝之合,究圣哲之蘊”,畫畫是為修為,修為才能畫得更好。“內修心而外益世”原來“修心”和“益世”是有因果和邏輯關系的。但兩千多年的事實是人格越高尚,距離“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目標越遠,屈子、蘇軾、徐渭、八大等等都是懷才不遇的人,而正是這樣的人構成了藝術的高峰。
屈原有名句:“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內美”來源于此,成為山水畫的最高目標,黃賓虹一生為“內美”而努力,這即是“圣哲之蘊”。內美者“不務外觀”。準確地說,是不苛求外觀。熱烈不是宣泄,冷靜不是冷漠;觀通不妨照隅,求末亦是歸本。在山水畫中即使是山不動、水不流的荒寒境界也是禪學智慧——“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山水畫最大的功能是能讓人靜下來、淡下來、慢下來。
還是引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的一段話結束本文:“藝術對人生、社會的意義,并不在于完全順著人生社會現實上的要求;而有時是在于表面好像是逆著這種要求。但實際是將人的精神、社會的傾向,通過藝術的逆地反映,而得以某種意味的凈化、修養,以保持人和社會發展中的均衡,維持生命的活力、社會的活力于不墜……山水畫在今日更有其重要意義的原因,正在于此。順著現實跑,與現實爭長短的藝術,對人生、社會的作用而言,正是‘以水濟水’‘以火濟火’,使緊張的生活更緊張,使混亂的社會更混亂,簡直完全失掉了藝術所以成立的意義。”

山川入夢 白云怡神 168cm×87cm 2014年 程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