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點檢三戾—《〈天水冰山錄〉〈鈐山堂書畫記〉》標校說明

2017-02-02 00:40:12連冕
中國畫畫刊 2017年2期

文/連冕

一 《天水冰山錄》

因不同版本的《嚴氏書畫記》,條目次第有差,與《天水》、《鈐山堂》即便在登錄形式上,也有區別。今特以“佩文齋本”“集成本”對勘為基礎,將復校“《珊瑚網》兩本”“式古堂本”“院畫錄本”等后形成的單獨文件——《〈佩文齋書畫譜·明嚴氏書畫記〉標校》(簡稱《書畫記》或“《書畫記》系統”),綴于正編末(Ⅴa、Ⅴb),供參酌。更將其緊要差異處,包括比照連載排印于1926年(丙寅,民國十五年)《鼎臠》周刊的、或系明清間舊抄《分宜清玩籍》(簡稱“清玩籍”;其“古今名畫”1項,僅于Ⅴa、Ⅴb中出校)等內容[14],一并注記于《天水》、《鈐山堂》等內(“清玩籍”內“古今名畫”僅于Ⅴa、Ⅴb中出校),以便互見。

而今次全書,即“正編”、“綴輯”并“表列”等,所用中文繁體字形,如無必須保留的異體等外,均依北京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13年編《通用規范漢字字典》所示,校準執行,惟不以草率統一為務。

二 《鈐山堂書畫記》

此系本書“正編”第二部分,因核心作品名目與《天水冰山錄》密切相關,雖載記形式迥異,并增添了關于真偽、流傳、品貌、裝褫、內容等簡短敘述,滿清以來,仍多綴在《天水》之后。今次以《叢書集成初編》所收《鈐山堂書畫記》(簡稱《鈐山堂》)為底本(與“鮑本”“內外本”“美術本”合稱“《鈐山堂》底本系統”)[15],覆校清人鮑廷博等輯印的《知不足齋叢書》(簡稱“鮑本”)[16]、程演生輯錄的《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簡稱“內外本”)[17]、黃賓虹等輯編的《中華美術叢書》(簡稱“美術本”[18])各本。并依其“法書”“名畫”兩個分類(Ⅳa、Ⅳb),逐項連續標號[19]。

亦有數種明清文獻收載了嚴氏家族等所占書畫,如明人張丑編、清人吳長元“池北草堂”刻印《清河書畫舫》(簡稱“書畫舫本”)、清人卞永譽輯《式古堂書畫匯考》(簡稱“式古堂本”,與“書畫舫本”合稱“舫匯兩本”)。其中,“書畫舫本”有十數條直接引自所稱之《嚴氏書畫記》(鶯字號第一、嘴字號第二、花字號第四、溜字號第六、點字號第九、波字號第十),卷7更附《文嘉嚴氏書畫記》之“《法書》一﹣五”和“《名畫》一﹣五”(《燕字號第七-宋二·蔡襄-附〈文嘉(嚴氏)書畫記〉》,《國家圖書館藏古籍藝術類編》,2,第477-507頁、又13葉正﹣28葉正)[20],今初步將前十數條與卷7相較,后者實已包納前者。而“式古堂本”所見《(文嘉)嚴氏書紀》一篇[21],與“書畫舫本”所錄“法書”大同。且卞氏于該卷“米南宮秘玩法書目”、“宋宣和癸卯御府藏”兩條下(卷4,21葉背、32葉正),已小字注明“自此至《嚴氏書紀》,《書畫舫》原本”、“自此至《岳州諸法帖》,俱《珊瑚網》原本”,而嚴氏“書目”(另包括《分宜嚴氏書品掛軸、手卷、冊葉目》,今已核入《〈天水冰山錄〉標校》及《〈佩文齋書畫譜·明嚴氏書畫記〉標校》)即約在此范圍內,故“式古堂本”又應并承自張、汪二書。惟,今查數種《珊瑚網》內,不見與《鈐山堂》形式相當的載記,或見“書畫舫本”所收,至明末清初已屬罕覯。

現以此“書畫舫本”并“式古堂本”(與《鈐山堂》形式相近者僅“法書”)參校,并將其內與《鈐山堂》同見之文句,加引號完整標出。而所有創作者與作品名稱,凡差異處,均詳列校記。倘不計軸、卷、冊數,則余下少量內容,包括提示詞“別本”“別本云”及符號“○”等[22],僅見于《鈐山堂》,若無特例,均不再出注說明。

那么,還可以估計,所謂“別本”[23],若非文氏匆忙筆錄,如其所稱“當時漫記數目以呈,不暇詳別”(或即今《天水》正文呈現之簡目,及個別三四字附記),則彼時另有非全由文氏記錄者并抄件存世,也可能與文氏又云“重錄一過,稍為區分,隨筆箋記一二”相涉,亦由是構成其之“別本系統”[24]。即《鈐山堂》中,除標為“別本”者(此類所提示之內容,或系文氏等制作、重抄《天水》簡目時草草的批注,即前述零星曾于《天水》中體現的)外,所余附記內容等,或系文氏針對“《天水》簡目”并“別本”等的第三次修潤。而《鈐山堂》又當是于此基礎上,第四次調整、定編成的本子。由此可見,“書畫舫本”并“式古堂本”所據[25],當早于《鈐山堂》流傳,更非據后者刪節、改編,至鮑廷博最終刊刻《鈐山堂》,乃得與各本湊聚成“全帙”。又或因已有形式略異、內容相關者流傳,當是鮑氏特將原先常見之“嚴氏”、“分宜”等標名改此(《天水》定名,依嚴言雍正六年《序》,已明確源于周石林對其殘刊本的整編、重抄,而鮑氏再次刊印時,應即據周氏已完成者)[26],以表區分。

這也呼應了鮑廷博約在36歲時曾參與刊刻《書畫舫》一書,約至59歲時再取前書做“別本”,補入新見的“嚴氏書畫記”內后,變更題名以刻印《鈐山堂》的可能出版邏輯。[27]還間接印證了滿清“四庫館臣”的估計:《書畫舫》一書恐“有未見其物,但據傳聞編入者”,即包括《(文嘉)嚴氏書畫記》在內,已“非盡出原跡”,更非出于一手[28]。換言之,“別本系統”的出現,從政治上,還契合了嚴族并朋黨,以及江右闔省,因“世蕃籍沒案”屢遭查抄、騷擾等史實[29]繼此,勢必形成過幾批檔冊材料,其清點、謄寫、呈報、傳寫者又未必相同,而后更分別流傳。自然,仍是鮑氏等,將由“別本”補入者,多置在《鈐山堂》各條之末。至于,尚有一類情形,即今《鈐山堂》內“名畫”部分,見3處案語述及《冰山録》(Ⅳb17.2、Ⅳb83、Ⅳb94),或應說明此數處比對《天水》之追記,當已在周石林整編之后了。不過,也可理解為,《鈐山堂》所憑或乃文氏等人之“定本”,“別本”等提示詞匯、符號,亦應為鮑氏勘校之余加添,惟《文嘉嚴氏書畫記》當不晚于此“定本”,《鈐山堂》本作為一定意義上的“全本”,則是相關內容層累而得[30]。

現更存一冊僅有“名畫”部分內容,墨筆批注之《分宜父子藏畫籍余目》殘卷(簡稱“殘本”[31])。該本自“摩詰本輞川圖”始,迄于文嘉小記,間有不少缺漏。經核驗,其框架等,多與“書畫舫本”同,內文亦有類于《鈐山堂》者。故疑其并所據,或乃“別本”系統中之某本。今選以參校,經甄別異體字形等后,取緊要者出注。惟,目前暫不能將“書畫舫本”并“式古堂本”等,與“《鈐山堂》底本系統”臚陳次第之最細微差異,全面呈現。

三 《佩文齋書畫譜·明嚴氏書畫記》

今以清康熙內府刻《佩文齋書畫譜·明嚴氏書畫記》(卷93,《歷代鑒藏書三》;卷98,《歷代鑒藏畫四》)為底本(簡稱《書畫記》或“《書畫記》系統”),并相應獨立編號(Ⅴaa-Ⅴac、Ⅴba-Ⅴbc),同時比勘清抄《珊瑚網》兩本(并“嘉業堂本”《珊瑚網》,簡稱“嘉業堂本”)、《式古堂書畫匯考》、《古今圖書集成》,及《南宋院畫錄》、《絲繡筆記》等內容出注,具體版本信息已列在前文《〈天水冰山錄〉標校說明》內。

其中,“式古堂本”所錄《(分宜)嚴氏書、畫品掛軸、手卷、冊葉目》,形式與“佩文齋本”稍有不同,但仍屬此類條目化內容。此兩者,復與“《珊瑚網》兩本”所收,基本類似,只是“佩文齋本”(并“集成本”)錯漏更著,在卷、軸、冊數上尤甚。比照之下,亦可初步推知,《珊瑚網》應系重編、節本“嚴氏書畫記”之始[32],又或據與《天水》體例稍異的另一簿籍,謄抄而得。至于題名約略已稱文嘉所錄“嚴氏書畫記”者,最早當溯自朱明嘉靖、萬歷間昆山張應文及休寧詹景鳳。相較張氏經其子轉錄后僅議及作者、題名共7字[33],詹氏與文氏過從當亦頗密[34],所撰《玄覽編》內見引述“文休承記《嚴氏書畫目》”“文休承錄《嚴氏書目》”“文休承載《嚴氏畫目》”相應信息,凡4例[35]。由此,亦或間接可證,其時文氏是冊當已書、畫分述,結構同于今所知《清河書畫舫·文嘉嚴氏書畫記》及《鈐山堂書畫記》。惟,因更見詹氏簡要言及《鈐山堂》附識(Ⅳa12.2,另見《〈鈐山堂書畫記〉標校》注文),故其所據當又非條目化之“節本”。

可堪留意者,還有民國間南昌陳芥盧寄送黃賓虹,后轉由楊弇排印連載于1926年(丙寅,民國十五年)《鼎臠》周刊的《分宜清玩籍》舊抄一冊(簡稱“清玩籍”)。此籍,據今次整編的《綴輯·諸家述評》材料論,應系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首錄其名[36],《明史·藝文志》未載,《四庫總目》作“存目書”,嘉慶、道光間或漸淹沒,約百年后,至是方現。其所涉當更近于《天水》“清玩”項目之簡要摘編,且主要系參照《天水》(或其檔案抄件等)而來[37],又復合了《書畫記》一類純條目化內容及表述邏輯[38],即包括“琴”“古今名硯”“書”“石刻法帖”“古今墨跡”并“古今名畫”6項。而“古今名畫”項下,更明列“大軸”“手卷”“冊頁”3子項[39],且條目臚陳形態上亦趨同“《書畫記》系統”。鑒于黃氏曾于20世紀上半葉主持輯印《美術叢書》,其包羅之富,竟特將此遺落,令人狐疑。加之該周刊排印時似有節略、拆并條目及明顯錯謬,如稱“常書不錄”,石刻、法帖、名畫相應卷、軸、冊數不全,又將數十幅明人名筆畫作列為“日本畫”等[40],以致版本價值有限。今次整理,雖初論其或最晚于清初至康熙朝前后抄成(見《〈天水冰山錄〉標校說明》注文),惟仍屬晚出,故疑乃后人參酌朱明籍沒檔冊,并當時存世相關“通行本”如《天水》一類等而得。且真偽未明,更不可簡單充作用以糾正《天水》原文失次等諸多問題之“參校本”[41]。故今次僅以重大差異處,納入核校,前5項則先于《〈天水冰山錄〉標校》中出注說明。

更因各本所載各條,相互關系并不明朗,今以《天水》為中心,兼顧《鈐山堂》,亦據《珊瑚網》兩本行格等為參照,配合創作者及今次編號、標點等,而逐步區分所屬。惟,文詞上,凡與《天水》等所記參差者,均于徑行甄別、剔除無關宏旨之異體、計件(今多已于《天水》注明)等后,再做出校。

古籍核心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清)鮑廷博等編:《知不足齋叢書》(第14集,“道-垂-拱-平-章”冊、108-112),長塘鮑氏,清乾隆間(1736-1795),刻本。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知不足齋叢書》(第14集,108-112),上海,古書流通處(景),民國十年(1921)版。

(明)佚名編、(清)周石林重錄:《天水冰山錄(及其他一種)》(3冊),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知不足齋叢書》本,1502-1504),民國二十六年(1937)版。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程演生輯錄:《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35),上海,神州國光社,民國三十五年(1946)版,第31-179頁。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中國近代內亂外禍歷史故事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六年(1967)版,第31-179頁。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6冊),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1979)版。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中國歷史研究社編:《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明武宗外紀(外8種)》,上海書店(影神州國光社1951年版),1982年版,第31-179頁。

(明)佚名編,顏吉鶴等編譯:《附錄·嚴嵩抄家物資清單》,《中國歷代貪官傳》,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明代筆記小說》(57-26),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轉影《知不足齋叢書》本),1995年版。

(明)佚名編:《附〈明代大貪官嚴嵩抄家物資清單〉》,中國國情研究會主編:《中國清官史鑒》,第3卷,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吳德慧主編:《中國古代丑史》(第5冊,第17卷,《貪污賄賂史》),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2年版。

(明)佚名編:《天水冰山錄》,《明代野史叢書·太祖平胡錄(外七種)》,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汪珂玉編:《汪氏珊瑚網名畫題跋二十四卷》(第21冊),卷23,《畫據·分宜嚴氏沒入畫品-分宜嚴氏畫品掛軸目-嚴氏書畫品手卷目-嚴氏畫品冊頁目》,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善,15601#-膠卷2∶2),清初,抄本,無葉碼。

(明)汪珂玉編:《汪氏珊瑚網法書題跋二十四卷、名畫題跋二十四卷》,卷22、23,《法書題跋·書憑﹣分宜嚴氏書品掛軸目﹣書品手卷目﹣書品冊頁目》、《名畫題跋·畫據﹣分宜嚴氏沒入畫品﹣分宜嚴氏畫品掛軸目﹣嚴氏畫品手卷目﹣嚴氏畫品冊頁目》,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善,17079#-膠卷3∶1、3∶3),清,抄本,51葉正﹣53葉背、28葉背﹣46葉正。

(明)汪珂玉編:《汪氏珊瑚網名畫題跋二十四卷》(第9冊),卷23,《畫據·分宜嚴氏沒入畫品-掛軸、手卷、冊葉》,杭州,浙江圖書館藏(善,2677#),吳興劉氏嘉業堂,清,抄本,29葉背-47葉正。

(清)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字學典·博物匯編、理學匯編﹣嚴氏書畫記》(48、63),卷765、75,《畫部匯考十七》、《法帖部匯考十六》,臺北,鼎文書局(縮雍正六年銅活字本),民國七十四年(1985)版,第8018﹣8024頁、第748頁。

(清)厲鶚編:《南宋院畫錄》,卷2-7,(清)丁丙編:《武林掌故叢編》,錢塘丁氏竹書堂,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

(清)孫岳頒等編:《佩文齋書畫譜·嚴氏書畫記》(59、63),卷93、98,《歷代鑒藏書三》、《歷代鑒藏八·畫四》,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善,02718#),內府,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28葉正﹣29葉背、9葉背﹣31葉背。

(清)孫岳頒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浙江圖書館藏(善,2682#),內府,清康熙間(1662-1722),刻本。

(民)朱啟鈐編:《絲繡筆記》,卷下,《辨物﹣刻絲﹣刺繡·嚴分宜所藏刻絲書畫﹣嚴分宜所藏刺繡書畫》,無冰閣,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34葉背﹣35葉背、41葉正背。

(傳·明清間)佚名編:《分宜清玩籍》,《鼎臠(周刊)》,第44至50期(枼),民國十五年(1926)9月12日、9月19日、9月26日、10月4日、10月11日、10月18日、10月25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民國書畫金石報刊集成·上海卷》(7),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版,第239、3,242、2,246、2,250、2,256、4,260、4,264、4頁。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知不足齋叢書》(第14集,“章”冊、112),長塘鮑氏,清乾隆間(1736-1795),刻本。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1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LSB/1021#),清,抄本(殘)。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清)吳彌光編:《勝朝遺事二編》,南海吳氏芬陀羅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1葉正-19葉正。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知不足齋叢書》(第14集,108-112),上海,古書流通處(景),民國十年(1921)版。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排《知不足齋叢書》本,1572),民國二十六年(1937)版。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35),上海,神州國光社,民國三十五年(1946)版,第183﹣203頁。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中國近代內亂外禍歷史故事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六年(1967)版,第181-203頁。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筆記小說大觀》(10編第4冊),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四年(1975)版,第2233-2253頁。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黃賓虹編:《美術叢書》(2集第6集),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民國六十四年(1975)版。

(明)佚名編:《鈐山堂書畫記》,中國歷史研究社編:《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明武宗外紀(外8種)》,上海書店(影神州國光社1951年版),1982年版,第181-203頁。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版,第830-834頁。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鄧實編:《中國古代美術叢書》(第8冊,二集第六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影神州國光社《美術叢書》本),1993年版。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黃賓虹等編:《中華美術叢書》(2集第6輯),北京古籍出版社(影1947年神州國光社本),1998年版。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明代野史叢書·太祖平胡錄(外七種)》,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266頁。

(明)文嘉:《嚴氏書畫記》,上海圖書館藏(線普長107082),清,抄本,無葉碼。

(明)張丑編:《清河書畫舫》(2),卷7,《燕字號第七·宋二﹣附〈文嘉嚴氏書畫記〉》,徐蜀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藝術類編》(1-4),北京圖書館(影清乾隆刻本),2004年版,第477-507頁、又13正﹣28正。

(清)卞永譽編:《式古堂書畫匯考六十卷目錄三卷》(10、39),卷4、32,《書卷之四-收藏法書·嚴氏書紀-分宜嚴氏書品軸目-嚴氏書品手卷目-嚴氏書品冊頁目》《畫卷之二-收藏名畫·分宜嚴氏畫品掛軸目-嚴氏畫品手卷目-嚴氏畫品冊葉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華再造善本》影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一年自刻本,清代編·子部),2013年版,28葉正-32葉正、75葉正-77葉正、97葉正-112葉正。

(清)李調元編:《諸家藏書(畫)簿》,卷7﹣9,《嚴氏書紀》《分宜嚴氏書品掛軸目﹣嚴氏書品手卷目﹣嚴氏書品冊頁目》《分宜嚴氏畫品掛軸目﹣嚴氏畫品手卷目﹣嚴氏畫品冊頁目》,《函海叢書》(30),臺北,宏業書局(影光緒間刻本),民國六十一年(1972)版,第18361﹣18377、18625﹣18658頁,1葉正﹣5葉背、1葉背﹣4葉正、1葉正﹣17葉背。

(清)倪濤編:《六藝之一錄》,卷378,《歷朝書譜六十八·明嚴氏書畫記-文嘉嚴氏書紀》,臺灣商務印書館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44、83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69﹣76頁、24葉正﹣37葉背。

一般

(唐)張鷟:《朝野僉載》,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

(明)李世熊:《錢神志》,《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2輯28),北京出版社(影清同治十年活字本),2000年版。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杭州,浙江圖書館藏(善,3891#),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徐懋升),刻本(重)。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瓜蒂庵藏明萬歷己酉刻本配抄本),1985年版。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2冊),朱碧蓮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8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清嘉慶間虞山張海鵬刻《借月山房匯抄》本),民國七十四年(1985)版。

(明)徐學聚:《國朝典匯》(12冊),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北京大學藏善本),1993年版。

(明)徐學聚:《國朝典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65),濟南,齊魯書社(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徐與參刻本),1996年版。

(明)徐學謨:《世廟識余錄》,《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33),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明徐兆稷活字印本),2002年版。

(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嚴一萍續編:《美術叢書》(5集第1輯、21),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北平故宮博物院排中央研究院藏明鈔本),民國五十三年(1964)版。

(明)詹景鳳:《詹氏玄覽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藝術賞鑒選珍》影“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舊抄本),民國五十九年(1970)版。

(明)張溶等編:《明實錄·明世宗實錄》(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民國五十一年(1962)版。

(明)張溶等編:《明實錄·明穆宗實錄》(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民國五十一年(1962)版。

(明)張溶等編:《明實錄·明世宗實錄》(3冊),黃彰健校勘,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縮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1984年版。

(明)張應文:《清秘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78、872),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83年版。

(明)鄒應龍、林潤:《鄒林二公疏》,(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卷329,《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660),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明崇禎平露堂刻本),2002年版。

(清)卞永譽編:《式古堂書畫匯考六十卷目錄三卷》(11函65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華再造善本》影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一年自刻本),2013年版。

(清)陳敬璋:《查慎行年譜》,汪茂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

(清)傅維鱗:《明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38-40),濟南,齊魯書社(影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四年本誠堂刻本),1997年版。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附索引)》,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2冊),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清)孔毓埏:《拾籜余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77),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2002年版。

(清)談遷:《國榷》(6冊),張宗祥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

(清)王士禛:《居易錄》,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雜著-12》(5),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版。

(清)査繼佐:《罪惟錄》(8冊),方福仁校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查慎行:《查慎行集》(7冊),張玉亮等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39-1140),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浙江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五年刻咸豐二年增修本),2002年版。

(民)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10冊),聞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現代專書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陳玉堂編:《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全編增訂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劉尚恒:《鮑廷博年譜》,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0年版。

王寧主編:《通用規范漢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楊廷福、楊同甫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2冊),上海古籍出版,2001年版。

篇什

蔡文晉:《鮑廷博年譜初稿(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臺北,新28卷第1期,民國八十四年6月。

韓進:《〈清河書畫舫〉撰著流傳考》,《圖書情報工作》,第53卷第7期,2009年4月。

韓進:《從籍官簿到書畫鑒藏目錄——嚴嵩父子籍沒書畫目錄的文本演變》,《圖書館學刊》,2013年第8期。

注釋

[1](唐)張鷟:《朝野僉載》,卷4,第98頁。

[2]《天水》除《知不足齋叢書》本和《叢書集成初編》本通行外,更載在《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6冊)和《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明代筆記小說》(第57冊﹣第26冊)中,今因前者系直接影自《知不足齋叢書》,后者又轉影前者,故不納入核校。而,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以《中國歷代貪官傳》書末附錄《嚴嵩抄家物資清單》,2001年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以《中國清官史鑒》附《明代大貪官嚴嵩抄家物資清單》(第3卷)、200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以《明代野史叢書》(《太祖平胡錄(外七種)》)、2002年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以《中國古代丑史》(第5冊,第17卷,《貪污賄賂史》)等名目,均曾簡體橫排刊行是書,惟此四者整理均屬轉承因襲且極粗疏,今概不取。

[3]此本暨《知不足齋叢書》多次重刊,又以民國十年(1921)上海“古書流通處”景本最通行。

[4]此本暨該《叢書》,民國間,先后又題作《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中國歷代逸史叢書》等梓印,后由臺北廣文書局更名為《中國近代內亂外禍歷史故事叢書》再次版行(第31-179頁)。

[5]因《天水》所收及編排均駁雜,為明晰起見,3大類目間,今次概獨立編號,不相連綴。故起首“工藝”由Ⅰ1編至Ⅰ33號,后為“書畫”Ⅱ1至Ⅱ3號,再為“工藝”Ⅰ34至Ⅰ37號、“書畫”Ⅱ4號,再為“工藝”Ⅰ38至Ⅰ46號、“田宅”Ⅲ1至Ⅲ2號、“工藝”Ⅰ47號、“田宅”Ⅲ3至Ⅲ4號,最末以“工藝”Ⅰ48至Ⅰ49號止。為進一步區隔其類項層次,另引入大、小寫拉丁字母進行組合編碼,亦可參看相應注文及《〈天水冰山錄〉細目一覽》(表A)。

[6]其段首即稱“巡按江西御史成守莭上《籍沒嚴世蕃江西家產數》”,當與《明世宗實錄》相關載記同源(第10冊,卷549,第9692﹣9693頁),后又載在明人徐學聚《國朝典匯》(第4冊,卷33,“朝端大政三十二·輔臣考下”,第2493﹣2495頁、53葉正﹣54葉正)、李世熊《錢神志》(卷4,“恢網第九上·溪壑不厭必以賄苑”,《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2輯28冊,第584頁、67葉正)、談遷《國榷》(第4冊,第4015頁)等內。

[7]所載內容,除田氏先后論評等文字外,前見題為“巡按御史林潤等,抄沒江西家產,略載其大綱,嘉靖四十四年八月也”,再接“誥敕、翰器等項,共二百二十四件”數十字,《天水》均無。

又,必要時,再核復印件《留青日札》(下冊,第1114﹣1130頁、4葉背﹣12葉背)及浙江圖書館藏《留青日札》善本(參見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編:《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第331頁)。

[8]所載內容,除與田氏《留青日札》略同之先后論評等文字外,同見田氏前后所記數十字,余者亦基本相當。其大略,又載在明末清初査繼佐《罪惟錄》內(《志卷-第三十二·外志-諸臣傳逸》,第1082-1083頁)。

[9]劉尚恒《鮑廷博年譜》即定此兩書于趙氏作序的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7月刻入《知不足齋叢書》第14集,是年鮑氏59歲(卷3,《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1785-1795)·五十八歲至六十八歲》,第136-137頁)。惟劉氏所據,仍系汪輝祖跋文與趙序,臺灣地區研究者蔡文晉《鮑廷博年譜初稿(下)》則僅及《天水》,更未做論定(《“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8卷第1期,民國八十四年6月,第165頁)。

[10]此本《敘》又題作《珊瑚網古今名畫題跋》,首頁見鈐“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紅豆書屋”“慧海樓藏書印”“國子監祭酒盛昱印信”4枚方形印,第23卷首頁亦見“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鈐章。

另,今凡必要處,更復核浙江圖書館藏“吳興劉氏嘉業堂藏”10冊抄本《汪氏珊瑚網名畫題跋二十四卷》(第9冊,卷23,《畫據·分宜嚴氏沒入畫品-掛軸、手卷、冊葉》,29葉背-47葉正;簡稱“嘉業堂本”《珊瑚網》,或“嘉業堂本”)。而,現經檢核,此“嘉業堂本”約近于“清初網本”。

[11]此本《敘》亦題作《珊瑚網古今法書(名畫)題跋》,其首見鈐“檇李陸氏藏書”、“翼盦鑒藏”、“麐見亭讀弌過”、“嫏嬛妙境”四枚方形印,其當為完顏麟慶(參楊廷福、楊同甫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下,《乙編》,第1006頁)、朱文鈞(參陳玉堂編:《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全編增訂本,第210頁)等遞藏,而末卷終葉鈐“北京圖書館藏”章。

[12]此即該館索書編號為“12200”者,卷末有査瑩、柯逢時跋語2段,首已闕《書考目錄卷上》。另,原33冊,“再造”后65冊,裝11函。

[13]因《六藝之一錄》所涉“書品”內容已標明源自《珊瑚網》及《書畫舫》,且其行文亦見引及《式古堂書畫匯考》,足證晚出,故不再核。而《函海》本《諸家藏書(畫)簿》亦同此類,其《嚴氏書紀》當源自《書畫舫》,余者又當本出《珊瑚網》,故謝巍稱“其所錄皆自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中摘取歷來公私藏畫目錄匯編為十卷,而不加論列,原書之舛誤仍沿之,一無校訂,又新增訛錯”(《中國畫學著作考錄·清代》,卷6,“諸家藏畫簿一卷”條,第551頁)。

[14]即刊布于《鼎臠》第44至50期(枼),包括民國丙寅年9月12日、9月19日、9月26日、10月4日、10月11日、10月18日、10月25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民國書畫金石報刊集成·上海卷》,7,第239、3,242、2,246、2,250、2,256、4,260、4,264、4頁)。

另,推斷其抄寫時間,若暫據此排印本分析,首先不避“玄”諱(參見ⅡA1.5、ⅡA1.7、ⅡA1.12、ⅡC3.4.69條注文),又不尊明帝(參見ⅡB2.1條注文),疑最晚或在清初至康熙前后。而其內亦不見《天水》、《書畫記》等所標示之“本朝(明人)名筆”4字(ⅡC3.5.308、Ⅴba215.1)一類明確提示朝代詞句(傳·明清間-佚名編:《分宜清玩籍》,《鼎臠》,第48期(枼),民國十五年10月11日,《民國書畫金石報刊集成·上海卷》,7,第256、4頁),其最晚抄寫時間亦或延至清末民初。更因近代刊行恐有節略,且訛誤連連,似不可盡信,故今尚難論定。

[15]《鈐山堂》除《知不足齋叢書》本與《叢書集成初編》本通行外,更有載在清人吳彌光編《勝朝遺事二編》(1葉正-19葉正)和現代所編《筆記小說大觀》(10編第4冊,第2233-2253頁)內者,今因前者系重刻《知不足齋叢書》本,后者乃轉排“內外本”,故不核校。而1992年發行的《中國書畫全書》,曾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與美術叢書本互校,斷句排印”(第3冊,第830-834頁),惟其所選校本非善且未全,今不取。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曾以《明代野史叢書》名義,簡體橫排刊行是書(《太祖平胡錄(外七種)》,第243-266頁),其呈現形態鄙陋,今更不取。

[16]此本暨《知不足齋叢書》多次重印,其又以民國十年(1921)上海“古書流通處”景本,乃最通行者。

[17]此本暨該《叢書》后由臺北廣文書局更名《中國近代內亂外禍歷史故事叢書》再次版行(第181-203頁)。

[18]此本暨該《叢書》后由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更名《中國古代美術叢書》再次影印版行(二集第六輯)。

[19]其中“法書”由Ⅳa1至Ⅳa51、“名畫”由Ⅳb1至Ⅳa102,亦可參看相應注文及《〈鈐山堂書畫記〉細目一覽》(表B)。

[20]即“法書一·魏、晉”、“法書二·唐”、“法書三·宋”、“法書四·元”、“法書五·國朝”,“名畫一·晉、六朝”、“名畫二·唐、唐人、五代”、“名畫三·宋、宋人”、“名畫四·元、元人”、“名畫五·本朝、國初”,“式古堂本”、“殘本”亦略見此注記。

另,上海圖書館藏《嚴氏書畫記》清抄本一冊(線普長107082,無葉碼),內見佚名朱筆注記3處,均述其個人所藏碑拓,封面鈐“毛秀榮印”,末葉鈐“徐印士”、“讀書恨不博”、“墨華齋”朱文方印。現經比對,當系據“書畫舫本”録出,故暫不參用。

[21]《嚴氏書紀》另載于清倪濤編《六藝之一錄》、清李調元編《諸家藏書簿》內,概同“書畫舫本”,且前書已明記轉錄自《書畫舫》(卷378,71頁、28葉背)。

[22]其中,符號“○”出現41次,今補入1次(即“名畫·王榖祥”條,Ⅳb94),共計42次,分別提示“別本作”1處(“名畫”1處)、《冰山錄》不同案語3處(“名畫”3處,今已補1處)、“別本云”8處(“法書”8處)、“別本無”8處(“法書”6處、“名畫”2處)、“別本補”22處(“法書”14處、“名畫”8處)。由此,亦能清晰反映《鈐山堂》本據“別本”補入,以及“別本”所缺等差異情形。宏觀上,提示“法書”28次、“名畫”14次(1次乃今次所補),前者變動為后者2倍。微觀上,補入“法書”最多,李唐8處、兩晉5處、兩宋1處,具體創作者則王羲之3處、顏真卿2處、王獻之1處,而“名畫”補入集中于蒙元,計7處,分散在約7位創作者名下,朱明則僅補入1處。總體來看,所提示變動情形,占《鈐山堂》共計153個主條目的四分之一強。

另,此類提示符號及詞匯,于《鈐山堂》中,還表現出愈往卷末愈減少的趨勢,此當與原始附記由卷首法書向卷末明人名畫的遞減呈正相關性。

[23]謝巍《中國歷代畫學著作考錄·明代》稱“所言別本非《天水冰山錄》”,而“別本”收載之名畫,應“即《珊瑚網》中之《分宜嚴氏沒入畫品》”(卷5,“鈐山堂書畫記一卷”條,第325﹣326頁)。今承前篇《〈天水冰山錄〉標校說明》,并參《〈佩文齋書畫譜·明嚴氏書畫記〉標校說明》,須特別指出《珊瑚網》所錄,其形式及內容當系本于《天水》,與《鈐山堂》表面上并無牽涉,謝先生或在未審“書畫舫本”、“式古堂本”情形下得出是論,故其仍無法進一步提示“別本”的可能方向。

[24]“別本系統”之提出,朱明嘉、萬間詹景鳳所撰《玄覽編》已有事證:其稱《嚴氏書畫目》、《嚴氏書目》、《嚴氏畫目》者4則(亦可并參今次所記《〈佩文齋書畫譜·明嚴氏書畫記〉標校說明》及所編《綴輯·諸家述評》),且均約略可于《鈐山堂》中尋得,惟顏魯公《送劉太沖敘》并附識(Ⅳa12.2)“書畫舫本”概無,《鈐山堂》記為“別本無”;而李思訓《海天落照圖》一條內“書畫舫本”并《鈐山堂》同見之附識(Ⅳb6),就詹氏所記短論分析,其似又未睹。據之,應能說明,詹氏所據,既含“書畫舫本”所無,又闕“書畫舫本”所有,惟清人鮑氏所刊《鈐山堂》,則相對全面。

[25]《書畫舫》一書情況亦頗復雜,就吳氏“池北草堂”乾隆二十八年(1763)所刊印者論,已經其注明,系與鮑廷博等商榷、補闕(吳長元:《池北草堂校刊〈清河書畫舫〉例略》,《清河書畫舫》,1,《國家圖書館藏古籍藝術類編》,1,第146頁)。據研究者梳理,此本雖系《書畫舫》初刻,卻乃張氏明末初纂、增刪之后,吳氏據數種抄件重新編定的本子(韓進:《〈清河書畫舫〉撰著流傳考》,第137-141頁),惟今《書畫舫》原本或已不傳,恐難詳查《嚴氏書畫記》于明末是否已載在其內。

[26]將嚴嵩讀書處并堂號,綴于相關籍沒檔冊前作為題名的較早記錄,目前所知,已晚至清康熙間查慎行《敬業堂詩集·粵游集》的《分宜感事》詩內,其稱“《鈐山籍官簿》”(《查慎行集》,6,卷48,第1129-1130頁)。另據《査慎行年譜》,《粵游集》寫作時間在康熙五十六年冬十月至五十七年夏四月(1717-1718),査氏已近六十九歲(清·陳敬璋:《査他山先生年譜》,第33頁)。

[27]參見劉尚恒:《鮑廷博年譜》,卷1、3,《清雍正六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28-1771)·一歲至四十四歲》、《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1785-1795)·五十八歲至六十八歲》,第23-26、136頁。

[28](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上冊,卷113,《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書畫下》,“清河書畫舫”條,第1500頁。

另,或以為“書畫舫本”《嚴氏書畫記》與《鈐山堂》之“底本是出于一手”(韓進:《從籍官簿到書畫鑒藏目錄——嚴嵩父子籍沒書畫目錄的文本演變》,第120頁)。此論看似不繆,然所謂“底本”為何,是《天水》,抑是文嘉個人抄下帶走的本子?若為前者,則又回到謝巍等的討論上;若乃后者,顯然透過“書畫舫本”和《鈐山堂》的簡單對比,包括計算原抄、刻本上難免錯漏的卷、軸、冊數,仍無助于深入分析“別本”等關鍵問題。

[29]并參《明世宗實錄》,卷544,“嘉靖四十四年三月戊戌朔·辛酉”,第8789-8793頁、5葉正-7葉正;(明)林潤:《申逆罪正典刑以彰天討疏》(小字批注),《皇明經世文編》,卷329,《鄒、林二公疏·論劾巖氏-林中丞奏疏》,第85頁、10葉背;《明神宗實錄》,卷148,“萬歷十二年四月丁未朔·丙辰”,第2757-2759頁、4葉正-5葉正。

[30]論者又循鮑氏曾參與《書畫舫》刊刻的線索,加之比對所謂卷數增減,“推斷《嚴氏書畫記》是在《鈐山堂書畫記》的基礎上改編而成”(韓進:《從籍官簿到書畫鑒藏目錄——嚴嵩父子籍沒書畫目錄的文本演變》,第120頁)。此或可聊備一說,惟其推論根本,乃據《文嘉嚴氏書畫記》末“記增十三卷”注記,認為“比對《嚴氏書畫記》和《鈐山堂書畫記》中作品名目和下標件數的差別,前者正較后者多出13件”,再進一步以此顛倒的“改編邏輯”稱“文嘉從對自己朋友收藏家的著錄修改為時間更早的收藏家,……其中或許也有為友者避嫌的意思”,“著墨的重點落在這些書畫作品入嚴府之前的江南藏家”,歸納出“這種紀錄的行為似乎可以理解為對嚴氏當年從江南搜羅書畫珍品的一種有意無意的‘報復’”的宏大敘事結論。

今,特檢點“池北草堂”本《書畫舫》,并“知不足齋”本《鈐山堂書畫記》及其排印本,制表如下。其中,“書畫舫本”原已有計數,表中符號“/”前為卷數、后為名目,凡兩者相同則不綴標,而兩處括注系“書畫舫本”誤計后的糾正數值(見下表):

表1.1 《清河書畫舫·文嘉嚴氏書畫記》與《鈐山堂書畫記》卷數比對表

足見,卷數總量上,前者較后者反少去8件,前者名目較后者亦少6件,前者“記增十三卷”倘比對后者,已成“偽命題”,故疑“書畫舫本”應指先于其之“某本”,而非《鈐山堂》。甚或純屬誤記,這也反映在“書畫舫本”自身計數上,如內中“名畫”較多版塊,均見小字附記卷數,然間有疏失,即“名畫三·宋”內“李迪”條(Ⅳb55)下記“已上共一百零一卷”(實點得99卷、92名目)、宋人“百靈效順圖”條(Ⅳb56.12)下記“已上共十二卷”,“名畫四·元”內“鮮于伯幾”條(Ⅳb78)下記“已上共五十四”(實點得56卷、53名目)、元人“公余閑賞”條(Ⅳb79.15)下記“已上十七卷”,“名畫五·本朝”內“袁孟德”條(Ⅳb99)下記“已上共七十卷”、“名人詩畫扇面卷”條(Ⅳb102)下記“已上共三十四卷”,此當也反映了《鈐山堂》刪去“書畫舫本”前后計數之可能因由。至于論者錯誤地指認“修改為時間更早的收藏家”,倘從“書畫舫本”早于《鈐山堂》的正向上看,應說明《鈐山堂》即在“書畫舫本”等基礎上作了完善與補充。

[31]此本扉頁處又題作《鈐山堂藏畫余目》(題前見“前闕”2字),該館目錄作“題明文嘉輯《鈐山堂書畫記殘本》”(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子部》,第265頁)。其封面更記“咸豐癸丑(1853)冬十二月,子膺拾得,《冰山錄》未載,不解何故。南湖老人識”數字,并鈐“南湖艸堂”陽文方章。因更見冊中一處“玄”字缺末筆(“造化玄機圖”條,IVb100.4),故推測其所據之本或所抄時間,最早當不越康熙朝。今暫據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并參清人世績等編《清德宗景皇帝實錄》,更疑所記“子膺”,或即清末邢世銘表字,邢氏乃江西興國人,似曾官至知州,惟光緒三年(1877)二月壬辰,已遭沈葆楨參奏,以“小才用事,操守平常”而革安徽銅陵縣知縣職(第52、53冊,卷158,第6906頁;卷47、卷83,“光緒三年二月上·丁丑二月丁亥朔-壬辰”、“光緒四年十二月上·戊寅十二月丙子朔-戊子”,第658、273頁),惟“南湖老人”暫無以詳考。另,是冊首、末葉,均鈐“麐嘉館印”、“北京大學藏”兩陽文方章,即北大得自江右李盛鐸舊藏(陳玉堂編:《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第446頁)。

[32]參見謝巍《中國歷代畫學著作考錄·明代》卷5“鈐山堂書畫記一卷”、“分宜嚴氏沒入畫品”條(第325﹣326頁)。

[33](明)張應文:《清秘藏》,卷下,《敘古今名論目》,第26-27頁、16葉背-18葉正。

[34]即詹氏《文氏顧氏翻刻〈定武蘭亭〉十四跋》內,萬歷丁丑年(五年,1577)首跋稱,“近日,文待詔又臨一紙卷,后汝修翻刻,許元復以一本寄余。未幾,文氏翻刻‘十三跋本’,休承又以一本寄余,遂共裝為一卷”(《東圖玄覽編》,《附錄題跋》,《美術叢書》,5集第1輯、21,第235頁)。

[35](明)詹景鳳:《詹氏玄覽編》,卷1、4,第56、285、290、299頁。

[36](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15,《藝術類》,第392頁。

[37]最典型者乃下文將議及的“日本畫”條(見Ⅴba215.95、Ⅴba215.96注文),并“唐宮春曉(圖)”條(見ⅡC3.9.58、Ⅴbb285.6注文)與“畫記”條(見Ⅴbb327.1注文)。

[38]最典型者乃“吳仲圭”項下3條著錄,見Ⅴbb300注文。

[39](傳·明清間)佚名編:《分宜清玩籍》,《鼎臠》,第45、46、48、50期(枼),民國十五年(1926)9月19日、9月26日、10月11日、10月25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民國書畫金石報刊集成·上海卷》,7,第242、2,246、2,256、4,264、4頁。

[40](傳·明清間)佚名編:《分宜清玩籍》,《鼎臠》,第44、48期(枼),民國十五年(1926)9月12日、10月11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民國書畫金石報刊集成·上海卷》,7,第239、3,256、4頁。

[41]有論者曾就此撰專文,惟其仍無法明確判斷此“清玩籍”之真實性(韓進:《從籍官簿到書畫鑒藏目錄——嚴嵩父子籍沒書畫目錄的文本演變》,第119-120頁),又復以何校正《天水》之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911亚洲精品| 免费无码网站|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思思热精品在线8|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30p|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久久a毛片|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99re免费视频|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www视频|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综合天天色|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中文字幕2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a天堂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99re|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