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保 焦慧娟
(滑縣林業局 河南 滑縣 456400)
梨銹病的識別與防治方法
李全保 焦慧娟
(滑縣林業局 河南 滑縣 456400)
梨銹病又名赤星病,在我國東北、華北、中南、華東、西南各地都有發生,是梨樹的重要病害之一。梨銹病也叫梨檜銹病,因為梨銹病的病原菌是轉主寄生的銹菌,其轉主寄主為檜柏,此外,還有圓柏和龍柏等。
梨檜銹病在河南發生比較普遍,南方各省也有發生,發病后常引起葉片早落,幼果畸形,嚴重影響產量。如幼苗期受害,嚴重時可使苗木致死。
梨銹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果實也可以發病。葉片受害,先在葉片正面發生橙黃色小斑點,并逐漸擴大成近圓形的病斑,中部桔黃色,邊緣淡黃色,外圍有一黃綠色的環紋,病斑溢出淡黃色黏液,不久即干枯。病斑直徑5 mm左右,表面密生針頭大小的黑褐色顆粒,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大約3周之后,在病斑的背面長出十幾條黃色的短毛狀物,每一條就是一個銹孢子器,一張葉片上可產生多個病斑,常造成葉片干枯,早期脫落。新梢被害后,初期病部稍腫起,病斑上密生性孢子器,以后病斑漸漸凹陷,在同一病部長出銹孢子器,并且病部龜裂,新梢枯死,刮風時常引起病梢折斷。
果實受害病部初生橙黃色小斑點,以后變成黑色針頭大小的顆粒,并擴展成圓斑,后期病部凹陷,在病斑四周生出黃色短毛狀物,同時病斑周圍果肉硬化,病果停止生長,造成果實畸形脫落。
轉主寄主檜柏在第2年3~4月間才可見到明顯癥狀,在針葉、葉腋或小枝上最初呈現淡黃色斑點,隨即稍隆起,最后呈黃褐色圓錐形角狀物或楔形角狀物突出,此為病菌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后膨大成桔黃色膠質體。
由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柄銹科、膠柄銹屬、梨肢銹菌侵入所致。病菌是轉主寄生菌,需要在兩類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性孢子器、銹孢子器產生在梨樹上,冬孢子和擔孢子則產生在檜柏上。梨葉正面針頭狀的小黑點就是性孢子器。性孢子器扁球形,它半埋在梨葉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為120~170×90~120 μm,內生許多紡錘形、無色的性孢子,大小為8~12×3~3.5 μm,許多細長的受精絲由性孢子器內伸出。
梨葉背面短毛狀物是銹孢子器,呈細圓筒形,長5~6 mm,直徑0.2~0.5 mm,內生許多近球形的銹孢子,大小為18~20×19~24 μm。銹孢子器外被護膜細胞層,組成銹子器壁。冬孢子角咖啡色,圓錐形2~5 mm,冬孢子橢圓形或紡錘形,雙胞,黃褐色,大小為33~62×14~28 μm,具長柄,遇水后易膠化。冬孢子萌發時長出擔子,擔子4個細胞,每胞生一小梗,每小梗頂端生一擔子孢子。擔孢子卵形,單胞,大小為10~15×8~9 μm。冬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為5℃~30℃,最適溫度為17℃~30℃,擔孢子發芽適宜溫度15℃~33℃,銹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7℃。
梨銹病菌以多年生菌絲體在檜柏受侵染部分的組織里越冬,每年都可繼續產生冬孢子角。春季冬孢子角出現,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脹成花朵狀。當氣溫適合時即萌發,產生擔子孢子。擔子孢子借風雨吹送到梨樹嫩葉、新梢和幼果上,就可萌發產生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侵入過程只需數小時。菌絲在細胞間發展,經6~10 d的潛育期,菌絲糾結在葉正面產生性孢子器。這時葉面呈橙黃色病斑,性孢子器內產生性孢子和密汁,性孢子由孔口隨密汁溢出,經昆蟲傳至異性的性孢子器受精絲上受精,雄性核進入受精絲后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向葉背發展,約經3周,由葉背生出銹孢子器,銹孢子器在5月份大量形成和成熟,并產生銹孢子。銹孢子萌發后,菌絲侵入檜柏的新梢,并以菌絲體在檜柏上越冬。第二年春季3~4月間再度形成冬孢子角。菌絲在檜拍上為多年生,故每年都能產生冬孢子角,成為初次侵染來源。梨銹病菌無夏孢子階段,不發生再次侵染,故本病1年中只發生1次。
梨銹病菌是轉主寄生菌,必需要在梨和檜柏兩種寄主上才能完成其侵染循環,如果當地沒有檜柏,梨樹就不會發生銹病,病害的輕重與春季風向及梨園與檜柏的距離有密切的關系。擔子孢子傳播的有效范圍是2.5~5 km,在梨園周圍5 km以內有檜柏、梨樹遭受侵染的威脅就較大。春季多雨溫暖,有利于冬孢子的萌發。17℃~20℃冬孢子萌發迅速。當梨樹幼葉初展時,如正逢春雨,梨銹病將嚴重發生。
4.1 合理建園。發展新梨園時,應考慮盡量遠離檜柏、龍柏等轉主寄主植物5 km以上。
4.2 噴藥保護。3~4月間(春雨前)在檜柏上噴藥,以抑制冬孢子萌發,藥劑用波美1~2度石硫合劑,或用0.3%五氯酚鈉和波美l度石硫合劑混合效果更好。梨樹上噴藥,應掌握在擔孢子傳播侵染的盛期進行。梨樹發芽至展葉后25 d內可使用1∶2∶160~200波爾多液,20%萎銹靈乳劑4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保護,預防病菌侵入。
[1]中南林學院.經濟林病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
[2]張素敏,等.園林植物病害發生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
[3]伊建平,等.常見植物病害防治原理與診治[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
[4]陳延熙.植物病害的發生和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1.
[5]張俊樓,等.北方林果樹病蟲害防治手冊[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