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麗
(贊皇縣農業畜牧局 河北 贊皇 051230)
谷子銹病的發生與防治
郝俊麗
(贊皇縣農業畜牧局 河北 贊皇 051230)
谷子銹病(葉銹病)是常發流行病害,廣泛分布,華北地區主要發生在春谷、夏谷流行區。在流行年份,因病減產常達30%以上,感病品種嚴重發生田塊減產可達50%~80%,甚至絕收。
病原菌主要危害葉片和葉鞘。葉片兩面產生多數隆起的紅褐色皰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 mm,這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葉表皮而外露,破裂后散出黃褐色粉末狀物(夏孢子),周圍殘留破裂的葉片表皮。在發病后期,葉片上還散生黑色的圓形或長圓形皰斑,即冬孢子堆。葉鞘上也產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谷子銹病病葉片上生成隆起的紅褐色小皰斑,成熟后皰斑表皮破裂,散出黃褐色粉末,借此不難與各種葉斑區分。但是,因品種抗病性不同,發病葉片上不一定出現上述典型病斑。抗病品種的夏孢子堆較小,周圍寄主組織枯死或失綠,近免疫的品種僅產生微小枯死斑,需注意識別。
病原真菌為粟單胞銹菌,屬于擔子銹菌目單胞銹菌屬。該菌夏孢子需在水滴中萌發,最適萌發溫度為5℃~9℃,最高35℃。粟單胞銹菌的寄主還有多種狗尾草、谷莠、珍珠粟、野稗等,交互接菌能否致病取決于生理小種是否匹配。
粟單胞銹菌是專性寄生菌,需在活體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盡管在印度已發現其轉主寄主,但在各個流行區,仍然依靠夏孢子世代單獨完成周年循環。粟單胞銹菌具有多個小種,各個種的形態和生物學特性相同,但致病性不同,即能夠侵染的谷子品種不同。在銹菌群體內所占份額最大,個體數量最多的小種,稱為“優勢小種”。新的優勢小種出現,將使抗病品種失效。我國已開展粟銹菌小種鑒定工作,但缺乏全面和長期的小種監測。
在北方谷子栽培區,每年的初侵染菌源,可能是由南方發病區域,隨氣流長距離北移的夏孢子,也可能是當地越冬的夏孢子,視各地情況不同具體分析。北方谷子收獲后,殘留的夏孢子多不能越冬而死亡。但在河北省有試驗表明,谷草上的夏孢子,在自然存放狀態下有少數能夠越冬,成為翌年谷子銹病的初侵染菌源。初侵染引起的病株又復產生新一代夏孢子,經風雨傳播,引起再侵染,使病株不斷增多。以當地菌源為主的地區,田間谷銹病流行過程可劃分為3個連續的階段,即傳病中心形成階段、普遍率(病葉率)增長階段和嚴重增長階段。在華北,7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是銹病的主要流行時期,估計夏孢子可繁殖3~5代。
華北地區常年7~8月份的氣溫適于銹病發生,最熱的8月份,氣溫多在28℃左右,銹病可正常發生。7~8月份的降雨量是決定當年流行程度的關鍵因子,降雨多的年份,銹病發生普遍而嚴重,干旱年份發病輕。地勢低洼,植株過密,施用氮肥過多的田塊,發病也重。
防治谷子銹病應采取以栽培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措施。
4.1 選育和栽培抗病品種。抗病品種僅能抵抗一定的銹菌小種,因小種變換,抗病性有可能失效。抗病育種和品種合理布局都需參照銹菌小種分布狀況。現已有一批抗病豐產品種,可供選用。若不了解當地銹菌小種組成,在引進抗病品種大面積種植前,應行抗病性鑒定或小面積試種。
4.2 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早播,合理密植,保持通風透光,合理排灌,低洼地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施用氮肥不要過多、過晚,防止植株貪青晚熟。在本地菌源越冬地區,冬前清除病殘體,封存帶病谷草。
4.3 藥劑防治。感病品種在流行年份,需根據田間病情監測,及時噴藥防治。一般在傳病中心形成期,即病葉率1%~5%時,噴第一次藥,間隔10~15 d后再噴第二次。常用藥劑有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1 000倍液,15%三唑醇(羥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5%丙環唑(敵力脫)乳油3 000~4 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8 000~9 000倍液等。
三唑類殺菌劑在麥類病害防治中施用較多,已發現對麥類生長有抑制作用,施藥不當還可能產生僵苗或造成抽穗困難,三唑類殺菌劑對谷子不同品種的藥害情況還應注意觀察,以便采取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