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丹(景德鎮陶瓷大學)
建窯,窯址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的后井、池中村一帶,以生產黑瓷聞名。主要燒制碗、盤、碟等日用器。建陽窯在宋代盛產黑釉盞。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成色劑主要是鐵元素。因土質含鐵成分較高,所以形成的是黑色的胎體,非常堅固,胎體非常的厚重。馮先銘先生在《中國陶瓷》一書中寫道:“建窯……宋代著名黑瓷產地之一,以生產一種帶條狀結晶的黑釉茶盞而馳名于當時,是宋代文獻多處述及的兔毫盞的主要產地。”
建陽窯在一千多年的燒造歷史中,北宋晚期宋徽宗時期達到了鼎盛,特別是燒造出了“兔毫盞”,這是黑釉瓷器中的珍品,他主要依靠北宋制瓷技術的不斷創新,同時,他還需要窯匠的辛勤勞動。北宋宮廷茶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以及流行的“斗茶”,兔毫盞的出現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盞在《辭海》的解釋是從皿部位看,表示這與器皿有關系。它本身的意思是淺而小的杯子。建窯黑瓷中很大部分的瓷器是碗類,在宋代的文獻當中碗被稱為“甌”或“盞”,也正是因為這樣,建窯黑瓷又被稱為建盞。建盞的造型大口小足,形狀像斗笠。主要的造型有:束口、斂口、撇口和敞口,束口型和斂口型數量比較多。每種造型又分大、小型;小圓碗屬于小型斂口碗類。
建盞是茶器中的一種器型,它的原料是一種有色粘土,這種粘土是在閩北地區粉碎含鐵質較多的紅、黃壤土等再加工后制成,它的含鐵量非常的高,同時還有一點石英砂,胎骨厚實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聲,俗稱鐵胎。由于大部分的瓷胎是還原焰燒成,所以顏色呈灰黑色,也有少數外觀呈紅色。那是由于氣氛波動,氧化程度較高。這種粘土材料的鐵含量高,其余的地方是無法模仿和取代的。
兔毫盞在建窯黑釉瓷茶盞中,屬于代表器皿。微收斂的口,斜壁腹深,小圈足,頸部有一道凹棱。器里外施釉,底部露胎。其中釉色呈黑或醬黃,釉中間有自然形成的絲狀紋,故名“兔毫”,是建窯黑瓷中的精品。《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一書中寫道:“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又難得之。”當時文人記載了黑釉兔毫盞的記錄:蔡襄《茶錄》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從三國時期開始,荊蜀一帶就有飲茶的習慣。俗話說:“唐詩是酒,宋詩為茶。”唐代,北宋王安石《議茶法》中提到:“茶之為民用,等于料鹽,不可一日以無。”可以看出茶葉已是當時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飲茶習俗已經變得相當普遍。
斗茶最初出現在唐代中期。唐庚的《斗茶記》中記載到: “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獻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互斗次第”。就是說相邀兩至五人,奉獻自己的名茶,輪番品嘗。內容包括茶湯香醇度、茶葉的色相與香氣、煮水火候、茶具的優劣等等。往往“三局兩勝”,計算勝負的單位稱為“水”,以“相差幾水”來判斷茶葉質量。
“斗茶”又叫“茗戰”,是宋人聚在一起對茶的品質優劣作出判斷的一種方式。斗茶主要有“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戲”三種形式,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是最早而且敘述最詳細的作品,其中兩句“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指出斗茶的起源。斗茶是一種品茶的比賽,一般有三到五人參與,各自獻出自己收藏的茶,烹水沏茶,以查看其顏色,聞其氣味、味道和其他方式來評估茶產品的好或壞的活動。斗茶使用的是點茶法。“點茶法”,是以極細的茶末用沸水沖下去,用力攪拌,使茶葉與水溶為一體,成為乳狀茶液,于此同時表面呈現白色的小白色泡沫狀的小花,稱為乳聚面。由于茶液極濃,打擊力較強,茶湯便如膠乳一般“咬盞”,這才是最好的茶湯。
宋代茶文化的形成,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宋徽宗親自作《大觀茶論》,全文2800多字,首序言,然后分地產、天時、制造、采擇、蒸壓、鑒辨、品茗等二十目,從茶葉種植、采制到烹點、鑒別;從烹點的水、具、火到茶湯色、香氣、味道;從名茶、茶葉生產商到藏焙之要。朝廷中宋代宮廷茶文化的重要形式是“茶儀”,春秋大宴都;宋徽宗主張飲茶;文人雅士借助詩詞歌賦書畫形式,推崇飲茶;市井鄉民用茶接待客人、把茶送給朋友、用茶來祭祀祖先,皇帝經常會賞賜茶葉給官員、學生、寺廟僧侶、百姓;接見使臣也是賜給他們茶葉。士大夫文人集會也是聚在一起品茶,就這樣,宋代飲茶就成了一種時尚,無論是王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茶都被他們視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茶俗已滲透兩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每當新茶上市時,“斗茶”者都爭相以佳茗珍品競爭。宋徽宗經常與貴族們聚集“斗茶”,而這種文化迅速傳遍全國。
宋代的“斗茶”如此興盛,還因為宋代的貢茶制度。蔡襄《茶錄點茶》中寫道:“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從蔡襄《茶錄》可看出,斗茶之風起源于貢茶的發源地:建安。建安北邊諸山,私人茶葉焙達一千三百三十六之多,許多制茶者想要比較一下各自的茶葉,于是相聚來互相評價。在向朝廷進貢茶之前,先通過斗茶的方式來衡量茶葉的品質,獲勝人的茶葉可作為上品進貢。隨著時間的推移,“斗茶”脫離出來,發展成為文人和平民流行的游戲。文人雅士都喜歡以“斗茶”的方式來品茶,把宋代茶文化推向先進的藝術階段。正是由于他們的積極參與,斗茶才具有了更豐厚的文化底蘊,由“市井文化”提升為具有文化浪漫氣息和審美價值的事物。
“斗茶”講究茶的質量、水的質量和泡茶者的技藝,為了創造最佳的斗茶效果,茶葉的質量要好,泡茶者技藝要嫻熟,茶杯的質量也要求高。為了便于觀察湯色和白色泡沫的水痕,黑色的茶盞成為首選。即所謂“茶色白,宜黑盞”。別致的造型風格,邊薄底厚,胎骨厚重、堅硬,隔熱性和保溫性好,保證了茶湯的純正口感。另外,建盞口大足小底深,盞口面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湯花所以容易觀察,而足小底深,有助于沉淀茶渣和傾渣,以免影響茶色。再仔細觀察建窯茶盞,在口沿下一至兩厘米處,有一條向里凹陷的折痕,被稱為“注湯線”,這道“注湯線”便是為“斗茶”時觀察水痕而設計的。
無論黑釉瓷的形狀或者是釉色都是要根據斗茶的需要來制作的,而黑釉瓷的興起也是由于斗茶的風氣而形成的,以至于有很多其他地區的窯也開始紛紛效仿制黑釉瓷,到后來元朝廢除了“斗茶”制度以后,黑釉瓷也慢慢地不再被人們所推崇,從而也慢慢地走向了它的衰竭。
宋人推崇理學、儒學。黑釉瓷茶盞起初的釉色是自然形成,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是對宋代人追求自然含蓄、淡泊質樸風格的反映。它可以融入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人們的藝術追求。同時,宋人追求以茶來養生,他們被理學思潮所熏陶,通過人內心的沉思,以進化人的內心和心理。斗茶,正好反映了宋人對時代精神和心理素質的反思。
綜上所述,宋代建盞黑釉瓷與斗茶之間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甚至在相互影響之下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建窯黑釉兔毫盞由于它的歷史作用和高昂的制作費用,慢慢地被世人收藏,也最終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1]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7
[2]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楊洵.建窯黑釉茶盞的興起與宋代斗茶文化.2012
[4]萬曉惠.北宋“斗茶”對建盞設計的影響.2011
[5]曾智泉.建窯黑盞與宋代斗茶文化[J].藝術探幽
[6]羅移峰.淺論宋代建盞與茶文化之關系[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12
[7]賈晉妍.淺談宋代黑釉盞[J].農業考古.2006
[8]孫建興.宋代御用茶器--建窯建盞[J].中國陶瓷產區專集
[9]熊寥,熊微.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08.P160
[10]胡小軍.宋代分茶、斗茶技藝與建窯黑釉瓷茶盞研究[J].茶葉科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