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平,竇玲玲,朱雪榮,張伯虎,申 磊,趙增壽
(1.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陜西渭南 714000; 2.興平市馬嵬街道辦事處農技站 陜西興平 713100)
蒲城縣西瓜甜瓜后茬蔬菜作物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
趙銀平1,竇玲玲1,朱雪榮1,張伯虎1,申 磊2,趙增壽1
(1.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陜西渭南 714000; 2.興平市馬嵬街道辦事處農技站 陜西興平 713100)
主要介紹了渭南市蒲城縣及其周邊地區西瓜甜瓜后茬蔬菜作物的產業現狀,主要從栽培品種、種植方式、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了總結歸納,并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對西瓜甜瓜后茬蔬菜作物種類和品種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西瓜;甜瓜;蒲城縣;后茬;蔬菜;建議
蒲城縣位于東經 109°59′,北緯 34°96′,南北寬47 km,東西長52.9 km,面積1 583.58 km2。東與澄城縣、大荔縣相鄰,南靠臨渭區,西接富平縣,北依白水縣,屬陜西省關中東部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2℃,無霜期達219 d,年日照時長2 282.4 h,降雨量偏少,年平均降水量550 mm。年氣候整體表現為“春季氣溫多變,夏日多雨伏旱,秋涼陰雨少晴,冬季干燥少雪”。氣溫日較差較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干物質積累,適宜西甜瓜生長。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等資源優勢,蒲城縣近年來持續發展西甜瓜產業,2016年西瓜甜瓜面積達1.13萬hm2,總產量50萬t以上,目前已成為陜西省最大的西甜瓜生產基地[1],在全國西甜瓜消費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對良好的西甜瓜產業發展態勢,蒲城縣及周邊地區西甜瓜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連年種植導致土壤連作障礙普遍發生,而輪作和間套作是解決西瓜連作障礙及土傳病害最古老的一種管理實踐[2]。多項研究表明,蔬菜輪作對修復嫁接西瓜連作土壤、改善土壤環境具有一定的作用[3]。據文獻記載,大蒜和芹菜與西瓜輪作對緩解連作障礙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而“西瓜-慈姑-青椒”的輪作模式可大大減輕蔬菜連作障礙,明顯提高種植收益[4]。因此,近10年來,渭南市蒲城縣及周邊地區蔬菜主產區種植戶一直采用“早春西甜瓜+秋延蔬菜”的循環種植模式。基于以上問題,我們對蒲城縣及周邊地區的西瓜甜瓜后茬蔬菜作物進行了相關調研,以期為當地種植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調查顯示,前茬西瓜主栽品種有‘極品京欣’‘京欣 2 號’‘天下一’‘甜王’‘紅太陽’‘蓋世 100’‘玲瓏王’‘福運來’‘938’等;薄皮甜瓜主要有‘清香脆玉’‘綠翠寶’等;厚皮甜瓜主要有‘紅閻良’‘富研28號’‘四季銀紅’等。繼春茬西瓜甜瓜生產之后,后茬栽培的蔬菜作物有辣椒、茄子、番茄、豆角等。種植面積最多的蔬菜作物為辣椒,約占后茬作物總面積的60%,其余蔬菜作物共占40%。辣椒按照果實特征分為5類,分別為櫻桃類辣椒、圓錐椒類、簇生椒類、長椒類、甜柿椒類。調查地區主栽辣椒種類分別為圓錐椒類和長椒類。其中圓錐椒類主要栽培品種有‘大炮’‘二炮’‘霸王’等。長椒類主要栽培品種有‘線椒王’‘椒豐98’‘辣豐9號’‘長棱’‘鎮辣’等。豆角主要栽培品種有‘之豇28-2’‘東方玉龍’‘豇王’‘綠長青’‘理想驕子’‘青春元帥’‘雜六’‘雜八’等。茄子主栽品種有‘茄王’‘美國長茄’‘紫冠茄’等。番茄主栽品種有‘粉串’‘粉冠’‘金棚10號’等。
蒲城縣及周邊地區西瓜甜瓜的秋茬栽培模式主要分為2種,即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其中露地栽培占總面積的25%左右,設施栽培約占75%,而中小拱棚栽培約占設施栽培面積的70%,大、中棚及日光溫室約占30%。后茬辣椒生產中采用壟栽約占總面積70%,采用地膜覆蓋方式的約占30%;采用滴灌的面積約30%,大水漫灌的約70%。
辣椒于6月上中旬開始播種育苗,苗齡30 d左右,栽培管理中主要采用3干整枝和雙干整枝。長椒類平均667 m2栽3 500~4 000株,圓錐椒類平均667 m2栽2 500~3 000株,8月中下旬進入果實成熟期,一般可采摘3茬,至11月中旬結束。
豆角一般采用直播方式,于6月上旬至7月中旬播種為宜,最遲不晚于7月25日,667 m2栽3 000株左右,9月初開始成熟進入果實收獲期,直至霜凍前均可根據成熟情況陸續采收。
茄子秋茬露地栽培居多,一般6月下旬育苗,苗齡30 d左右,7月底定植,多數采用雙干整枝,每667 m2栽2 500~3 000株。10月初陸續進入收獲期,每隔10 d采收1次,一般可采收3~4次,于11月底結束。
秋茬作物的成本構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種子、肥料、農藥、地膜、水費、機耕、雇工、固定設施等。以667 m2辣椒生產成本為例,種子100~110元,肥料200~220元,農藥100~130元,地膜150~160元,灌水50~70元,機耕費100~120元,雇工200~220元,固定設施100~120元,其他50~100元,合計1 050~1 250元;豆角每667 m2生產成本略低于辣椒,種子110~120元,化肥主要采用鉀肥沖施,平均200~230元,農藥130~150元,因直接使用西甜瓜種植過后的地膜,故地膜費用可免。灌水約80元,機耕費100元,其他50~100元,成本合計670~780元;茄子成本構成因素與辣椒基本相同,667 m2需種子70~80元,化肥180~200元,農藥100~120元,水費200元,機耕費100元,其他50~100元,用工合計約700~800元。
近年來,隨著農資產品價格的提升以及留守農村勞動力的減少,使得農業生產的投資不斷提高。外加種植戶零散分布的種植模式,導致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較低。
農戶辣椒種植規模普遍較小,大多采用自產自銷的模式。667 m2長椒類定植3 500~4 000株,產量3 000~3 500 kg,每 kg平均收購價 2.0~2.2元,每667 m2毛收入6 000~7 700元,純收入4 950~6 450元;圓錐椒類2 500~3 000 kg,每kg平均收購價2.2~2.4元,每667 m2毛收入5 500~7 200元,純收入4 450~5 950元,由此結果可知,長椒類比圓錐椒類的經濟效益更為可觀;豆角的秋茬調查結果顯示,豇豆種植面積較大,收購價依據上市時間有所變化,每kg價格在3.0~3.5元,平均667 m2產量在1 000~1 500 kg,每 667 m2純收入 2 330~4 470元;茄子后茬種植多為露天栽培,長茄收購價每kg為0.8~1.0元,廣茄1.0~1.2元,兩者產量在3 500~4 000 kg,長茄每667 m2純收入僅2 100~3 200元,廣茄每667 m2純收入2 800~4 000元。由此可見,廣茄的經濟效益比長茄更為理想。
西瓜甜瓜與辣椒、豆角、茄子3種蔬菜作物的輪作,特別是與辣椒的輪作,不僅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獲得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對緩解西瓜甜瓜連作障礙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農民盲目跟風導致同一地區同一作物在當年種植面積劇增或者銳減,出現供大于求或者供不應求的現象,對蔬菜市場的穩定運行帶來一定的產業沖擊,對種植戶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目前蔬菜產業的冷藏貯運、市場運營各環節尚不完善,蔬菜產業流通的相應配套設施不完善,缺乏區域化、品牌化和規模化的產業模式。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的蔬菜供需失衡和價格波動現象時有發生[5],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迫在眉睫。
調查顯示,蒲城縣龍池鎮、龍陽鎮秋茬辣椒白粉虱危害嚴重,而白粉虱作為傳播媒介導致辣椒病毒病發生普遍,目前農戶大多采用氨基寡糖素進行防治,但此藥只能起到緩解作用,并不能對病毒病進行根治。除此之外,部分地區發現秋茬辣椒上炭疽病發生普遍,煙青蟲和棉鈴蟲危害嚴重。豆角的主要病害為白粉病和銹病,蟲害為菜青蟲和紅蜘蛛。茄子主要蟲害為白粉虱和菜青蟲。綜上,秋茬蔬菜作物生產上亟待解決白粉病、病毒病、炭疽病,以及白粉虱、菜青蟲和棉鈴蟲等的的防治問題。
設施蔬菜主要采用穴盤基質育苗的方式,農民大多自主育苗。但由于多數農民未經過專業育苗技術培訓,育苗經驗不足,存在問題較多,育苗風險相對較大,投入成本過高,往往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育苗技術不過關致使所育幼苗長勢差,抗逆性低,在后期生長過程中往往需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以保證其正常生長。秋茬育苗正處在夏季高溫時期,育苗難度大,部分菜農放棄自主育苗,選擇從其他地區購買菜苗,但在調運過程中一些原本在當地不常見的病蟲害隨著菜苗的調運也開始陸續發生,例如番茄的黃化曲葉病毒病、辣椒的病毒病等占較大部分。因此,推行集約化育苗,讓菜農由選購良種到采用良種壯苗,是蔬菜產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6]。
目前,我國缺少大規模、集約化、統一規范管理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蒲城縣及周邊地區農戶大多采用小規模生產經營模式,種植面積較小,分布相對零散;農戶種植方式依靠傳統的種植經驗,科技含量植入較少,高質量的生產資料和低殘留高效的農藥化肥得不到推廣和運用;農戶的經營管理方式比較陳舊,仍然停留在原來的經驗栽培水平上,遇到突發自然災害則手足無措,往往還會造成經濟上的較大損失。
基層相關農業部門應將農業發展的特殊性與國家的農業政策進行有機結合,根據各地區每年種植作物及面積的統計結果對未來1~2 a(年)的生產作物及規模及時進行規劃調整,避免農戶盲目跟風,防止同種作物同年生產面積過大,導致供大于求,造成農戶經濟上的損失。同時,宏觀調控還應根據當地農業產業實際情況,適當給予農民一定的“綠色通道”政策,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農業價格、產業政策結合起來,提高調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避免農民利益和農業發展受調控影響過大[7]。
農業科研院所擁有雄厚的科教資源,是推動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勢下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與技術推廣新機制、新模式。發揮科研院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引領、支撐、服務作用。應大力推廣“農戶+企業+科研院所”的產業模式。地方農業科研單位應注重與當地農戶以及相關農業企業的合作,并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和師資力量,及時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推動各地蔬菜產業的穩步發展。
蔬菜產業的大力發展離不開有知識有經驗的新型農民,目前大多數農戶對農藥和化肥使用方面的技術相當缺乏,菜農安全意識淡薄,生產規模小,經營主體多,種植分散[8],生產技術水平低下,對農藥化肥的使用超標或者選擇不當,導致產品農殘過高,甚至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遇到氣候變化、輪作倒茬、品種選擇、病蟲防治、自然災害等問題時,更是手足無措。因此,農業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當地農民的培訓力度,針對不同時期、不同作物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術指導和理論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對該領域的認知水平和自身素質,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的發展。
建立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農業標準化生產即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的原則,我國政府應該抓住發展機遇,盡快建立一套與國際標準一致的蔬菜質量標準體系[9]。通過制訂和實施嚴格統一的管理標準,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10]。生產出質量整齊一致、商品性高的農產品。目前國家正在鼓勵加快農村耕地流轉步伐,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當地合作社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組織當地農戶順應時代潮流。第一,加大種植規模,規范管理技術,加大機械投入,減少大田勞動力,力爭早日達到機械化生產;第二,制定配套的栽培技術,規范使用農藥化肥,盡量采用高效低殘留的農資產品,提高蔬菜商品率。
[1]賀軍棟.蒲城17萬畝西甜瓜香飄市場[EB/OL].http://news.hsw.cn/system/2016/0524/383438.shtml,2016.05.24.
[2]魏曉明,趙銀平,楊瑞平.設施西瓜來能做障礙及防治措施研究進展[J].中國瓜菜,2016,29(9):1-5.
[3]孫吉慶,盛萍萍,陳可,等.蔬菜作物輪作對西瓜連作土壤微生物種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1(16):20-22.
[4]楊玉萍,崔旭東,余瑛,等.減輕蔬菜連作障礙輪作模式的研究[J].蔬菜,2014(8):16-19.
[5]李崇光,包玉澤.我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J].中國蔬菜,2010(15):1-2.
[6]張真和.我國發展現代蔬菜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J].中國蔬菜,2014(8):1-6.
[7]趙卓.宏觀調控應與現代農業產業政策相結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56d7f0102v031.html,2014.08.19.
[8]張權峰,馬小平,王宏斌,等.渭南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村經濟學,2014(20):301-302.
[9]山麗杰,吳林海.我國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機遇[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9):8347-8349.
[10]陳志惠,陳彥彥.如何實現我國農業標準化與國際接軌——以黑龍江墾區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2(14):4-6.
2017-06-10;
2017-11-14
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CARS-26)
趙銀平,女,助理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蔬菜栽培及育種。E-mail:zhaoyinping0310@163.com
趙增壽,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栽培與育種研究。E-mail:8157506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