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麗丹
網絡時代信息迅猛,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以不可抗拒之勢長驅直入到我們的視聽范圍。尤其是負面信息讓孩子們避之不及。面對潔白如紙的孩兒,到底要不要讓他們接觸這些負面新聞呢?
面對負面新聞,順勢引導
有的家長說,孩子還小,不必給幼小的心靈抹上濃重的陰暗色彩,那樣的童年太沉重,且會留下心理陰影,比如一位海歸媽媽實行“屏蔽教育法”,干脆把家中的有線電視都停掉了。
有的家長說,生活不是真空,孩子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從小讓孩子接觸負面信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能增強“免疫力”。比如武漢一位爸爸采取“危機教育法”,專門把有關海南性侵事件的視頻找出來播放給女兒看。
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都比較極端,不如順其自然,順勢引導。“順其自然”就是這負面事件既然被孩子看到了、聽到了,那就讓它來吧,撞到了未必是壞事,關鍵是我們怎么在適當時機進行順勢引導。
汶川大地震發生時,首先觀察孩子在電視機前觀看前后的表情和反應是怎樣的。是一副無排斥、很專注的表情,過后又像沒事一樣,還是表情不自然,或緊張、害怕、恐懼、難過?或是會向你提出一些疑慮?
如是第一種情況,有可能孩子還太小,不太懂這些事,或者覺得這些離自己很遙遠,和自己無關。這時家長可以不管他。
如是第三種情況,孩子問了,就適當作答(作答可參考以下第二種情況中講到的)。
如是第二種情況,孩子有情緒變化,則通過試探性地提問來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恐懼或害怕程度,比如問他:“寶貝,你看到什么了”“寶貝,你是不是看了心里不舒服”,以此引導孩子回答。如果確認孩子有負面情緒,但不是很嚴重,只要與他共情,安慰一下即可。如果持續時間長或比較嚴重,不妨適當用語言引導,此時要把握好度,既不能過于悲觀,說得太嚴重,以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比如“這確實是個很可怕的事”) ,也不能過于輕描淡寫,說得失真,做空洞的安慰(比如“沒事啦,他們會好起來的)。
TIP 還可以參考這樣的說法
step1 客觀描述事實:“啊,發生地震了!”
step2 發表自己的看法:“發生這樣的事確實很不幸,很遺憾。讓我們每個人看了都難過。”
step3 接納和安撫孩子的情緒:“媽媽知道你心里有點害怕,不過沒關系,媽媽就在你身邊。”此時把孩子擁攬在自己的懷里,以減少孩子的不安全感、恐懼感。(體驗這些情緒也是一種成長)
step4 向孩子傳達正向的力量和希望:“我們都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可是它已經發生了。或許他們還有機會被救、被治好,因為全中國有很多醫生、志愿者會去幫助他們……”或許孩子還會纏著問:“那要是救不活呢?”不妨這樣回答:“救不活也是沒辦法的事了,因為大家盡力了,都付出愛心了,他們曾經接受過大家的幫助,也是幸福的,溫暖的。那我們就祝福他們,好好安息吧!”這樣的開導是必要的,可免于讓孩子過度陷入悲傷而無法自拔,同時向孩子傳達人性美好的一面,即被人幫助、被人關心也是一種幸福。還可以趁機向孩子灌輸生命教育和愛心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好好愛惜自己,好好生活”“每個人都不容易,我們有機會也可以多關心他人,獻愛心”。
以正向思維面對負面新聞
上面的例子還是發生概率低且遠離一般人生活的事件,而關乎自身安全的事件更需要家長關注。比如有個孩子看了人販子拐賣兒童的新聞,連幼兒園也不敢上了,說是在幼兒園門口會遇到壞人;有的孩子看到流血場面,生病也不敢隨大人去醫院了;有的孩子電視上看到車禍不敢出門坐公交了……這些都是負面信息給孩子帶來的擔憂、恐懼情緒。怕在幼兒園遇到壞人的那個媽媽是這樣開導的:“這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的,而且我們完全可以避免它發生的。”然后教他如何防范。
2014年,烏魯木齊火車站發生暴恐案后不久,我的一個表親要坐火車去新疆出差,他的孩子就擔憂他爸爸下火車后的安全,我就告訴他:“你不用擔心,因為同樣的事件一般不會在同一個地點發生,再說了,這么大的事件發生后,都會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加強警戒,相對來說更安全。”孩子聽了才放下一顆憂心忡忡的心。
所以,與其屏蔽負面信息,為孩子打造不真實的真空地帶,不如把這些事件當作教育的素材,進行恰當地疏導和教育。心理學上有個情緒ABC理論,簡單說就是,人的情緒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對事件的看法和解釋引起的。對于負面新聞,只要家長能用積極正向的思維去作恰如其分的解釋,加上接納和安慰孩子的情緒,就能坦然面對它們,形成健康的心態和正確的人生觀。這就好比給孩子的內心注入疫苗,疫苗雖是病毒,但可以防止今后更大的、毀滅性的病毒傷害到孩子。
請記住,你要陽光,就必定要與自己的影子相隨。要讓孩子不再害怕影子,家長就要正確而智慧地引導,而不是站在孩子身后為他遮擋陰影。因為,你不可能永遠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