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桃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生活、社會構成了孩子們學習的課堂。”如今,孩子所面對的社會生活空間日益擴大,社會生活環境日益復雜,而有效地利用社會和生活的大環境作為孩子們學習的課堂,使他們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已成為必然。作為家長,我們如何讓社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最佳課堂呢?
社會交往篇
常有家長抱怨說:“自家的孩子在家里生龍活虎,稱王稱霸,在外面膽小怯懦,和小朋友在一起時表現退縮、不主動、見到生人不肯打招呼。”究其原因,孩子多是長期被“圈養”在家中,在家長的呵護下成長,缺乏交往機會,很難融入社會的大環境中。那么,如何利用大社會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呢?
讓孩子學會和同伴交往。家長應為幼兒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循序漸進地帶孩子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在小區或公園里玩,放手讓孩子交往,還可以讓孩子自己邀請其他的小伙伴到家中來做客,也可以到別的小伙伴家中去玩耍,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切記,當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發生矛盾時,家長不必急于介入,如果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就讓他自己去解決,以此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和其他人交往。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去散步、旅游,在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時,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人交往。如看到路上有需要幫助的老人,鼓勵孩子主動去詢問并給予幫助;假如不認識路,可以讓孩子去向陌生人打聽,學會問路;去買東西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購買想要的東西,并向營業員阿姨詢問想買的東西在哪里,買好東西后會主動道謝并說再見等禮貌用語……這樣既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在無形中鍛煉了他與人交往的能力。作為家長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時時能看見,時時會發生的事情,讓置身其中的孩子不時進行交往活動,他的交往能力自然就會逐漸提高。
社會準則篇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社會的范圍越來越廣,各種社會輿論、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的影響可能給他們的一生打上烙印。在這個階段,他們一方面和社會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另一方面對社會各種積極和消極因素又缺乏鑒別的能力,而在社會交往社會中,孩子能從中了解、學習一些基本的社會規范及交往的一般規則,這些基本的準則有利于孩子在社會、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習得并內化為良好的品質,讓其終生受益。
家長可以常帶孩子去鄰居或親戚家玩耍,到戶外找別的孩子一起做游戲。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會學會禮貌地和別人打招呼,如在小區里見到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時候,要知道說“爺爺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在與小伙伴們分別的時候要知道向他們揮揮手說“再見”;當請求別人幫助時應該溫和有禮貌,當別人幫助自己之后,應該說“謝謝”;做了錯事應學會主動道歉;在同伴玩耍過程中,要交孩子樂于分享,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食物與他人分享;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學會友好相處,學會謙讓,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和伙伴建立了和諧親密的關系,習得良好的行為規范。
社會環境篇
孩子求知欲望強烈,什么都想問個為什么,家長應充分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積極引導他們學習,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而大自然、大社會卻是學習的最佳場所。把孩了帶到大自然豐富的環境里去,天然環境里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形、聲、色等自然景觀將為孩子的教育提供真實的、鮮明的、豐富的物質條件。
當秋天樹葉紛紛揚揚飄落下來時,孩子會好奇地問:“為什么秋天樹葉會變黃、變紅?”當月亮悄悄攀上夜空時,孩子會仰著腦袋問:“為什么月亮老是跟著我走?”當大雪鋪滿大地時,孩子會呵著白氣問:“為什么冬天會下雪?”……這些都可以成為教育孩子的好素材,因為這些現象是身邊發生的,是孩子親歷并且感興趣的,這個時候開展教育最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再如春天、夏天是多姿多彩、美麗的季節,這時候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在大自然中散步、觀察各種花、各種草,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特點;觀察有趣的昆蟲,如西瓜蟲、蚱蜢、蝴蝶、麻雀、螳螂等等,孩子在對自然的廣泛接觸和不斷觀察與探索中,獲得最直接的、具體的經驗和體會,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探索、思考的積極性,在他們的心里及早播下科學的種子。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家長應該充分利用社會這個大資源平臺,讓它真正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課堂,成長的樂園,讓孩子在這個大課堂中汲取營養,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