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乾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啟動新一輪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建立一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 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中考改革的這一頂層設計,引發公眾廣泛猜想和不同的聲音。有人指出“全科開考”會增加學生負擔,有人質疑綜合素質評價缺乏評價標準,難以操作,也有人提出如何保證公平的問題。
人們的關注和質疑反映了教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性。正因為中考改革事關重大,所以國家層面非常慎重,十年前就在部分省市進行改革試驗。就拿中考改革的先行者山東省來說,也是以地州市為單位進行改革嘗試,濟南市用學業水平考試取代了原來的一次性中考,其中生物、地理兩科在初二時進行,濰坊市建立以“多次考試、綜合評價、誠信推薦、自主錄取、社會參與”為核心內容的新中考招生制度。對山東的改革,人們的看法不同,褒貶不一。濟南市把中考的壓力分解到兩個階段的做法,實際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正如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谷力所說:“中考分兩次后,學生進入‘考試狀態的時間從初三提前到了初二。”濰坊市把原來的一次性中考改為多次進行,每年組織兩次考試,1月份和6月份各一次,“多次考試”雖然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局面,但并未減輕學生壓力。這種通過改變考試形式來改革中考的做法,從實踐來看并不是最理想的改革,也不是大家認可和渴望的改革。也許正因為有了山東中考改革的經驗教訓,國家在這次中考改革時才推行“兩考合一”。對此,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解釋,“實現‘一考多用,減輕學生多次備考負擔”。不知今后的改革實踐是否如鄭司長的解讀一樣,讓人樂觀呢?
眾所周知,只要有考試,學生就有備考的負擔,而且對前途影響越大的考試,壓力就會越大。這種單純改變考試次數的改革實際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魔圈,沒有打破以往教學中長期形成的“考什么,教什么”的固定思維,教學繼續圍繞“考試”轉。何況這次改革考試科目明顯增多,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凡學必考”,“全科開考”。
至于改革中提出的“引入綜合評價,克服唯分數論” ,這是人們多年的期待,也是改革的最大亮點。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相對僅看分數的評價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次大的提升。但關鍵是這個綜合素質在教育教學中是怎樣評價的?誰來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有沒有監督機制?聯系社會現狀,難免會讓人感到有些不放心或擔心。以往單純的分數評價,不能顯示學生的綜合素質,容易使學生片面追求分數,出現“高分低能”,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那么引入綜合素質評價就一定能夠顯示學生綜合素質嗎?一定能保證這一評價下培養的學生能力強、素質高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在綜合素質評價中首先要防止系統性的‘不寫實狀況出現,要讓所呈現的寫實資料盡可能體現學生全貌或原貌的真實性,盡可能消除為評價或升學而‘寫實。”
由此可見,綜合素質評價還會面臨很多實際操作上的考驗。另外這一改革對扭轉“應試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產生多大的推動力呢?
現在人人都在說素質教育很重要,但回到現實中又有多少人在踐行素質教育呢?雖然說分數與素質教育不是對立的,但對學校來說,社會的評價都是用孩子能考上什么樣的大學來評價學校的;許多用人單位只靠文憑選人;對家長來說,孩子找不到一份工作,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誰還會追求素質?在“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標準和“唯文憑是舉”的選人用人標準下,家長只能把孩子送到能讓孩子考高分的“好高中學校”,這樣上好大學的希望就大,否則就無法走進大學的門。由此便產生連鎖效應,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學,而這一切都是以分數而且是高分作為基礎。從這一點來說,沒有高考的根本性改革,中考改革仍然會流于形式或成一紙空文,很多人認為在“分數為王”的高考指揮棒下,中考“一考定終身”的“堅冰”難以打破,改革的種種努力被質疑為“隔靴搔癢”或“局部改良”,推行素質教育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十年前就倡導素質教育,二十年后素質教育仍然可望而不可即,為什么素質教育會淪為一種教育理念,而不能付諸實踐呢?筆者認為,當前的教育改革沒有打通素質教育的通道。重大的改革都是系統工程,只有全方位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多年的頑疾。中考改革也是這樣,不但要完善中考這一入口,更要疏通和拓寬高考甚至走向社會的出口。因此,對于各地政府部門來說,不但要認真實施并根據當地實際探索、完善中考改革,而且要拓展、延伸,深化改革,推動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