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潤琳
【關鍵詞】 閱讀教學;探究性;開放式;問
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9—0056—01
語文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目前,在我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嚴重限制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而且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主要分析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探究性開放式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探究性開放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概念
1. 探究性閱讀教學。探究性閱讀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指導下,以教材為載體,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閱讀和思考,并分析解決問題,從而逐漸獲得探究性思維和閱讀能力的一種閱讀方法。
2. 開放式閱讀教學。開放式閱讀教學是指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不局限于課本,主動尋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并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溝通、交流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
二、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經常會出現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個別教師會花費很多時間來講解同一個問題,或者是讓學生圍繞同一個問題討論過長時間,以致于后面的教學內容無法完成。
2. 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多小學生都有不良的閱讀習慣。比如,有的學生對一段話反復閱讀,有的學生用筆或手指指著每一個字閱讀。這些不良習慣不僅會導致閱讀理解得不全面,而且實際效果也不好,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3. 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不理想。有些教師會在授課的過程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來分組討論,認為這樣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大腦,學生也能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主動學習。其實這樣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有的學生甚至只是在聊天,談論與問題完全無關的話題。這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問題也沒有得到解答。
4. 學生獨自反復閱讀,學習積極性不高。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閱讀。很多學生在獨自反復閱讀之后,不僅沒有理解課文的內容,反而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5. 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課堂氛圍沉悶。很多學校沒有落實新課改的要求,依然使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在授課時,只是局限于課本內容的講述,并沒有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更沒有鼓勵學生進行拓展性學習,整個課堂氣氛都很沉悶。這樣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實施探究性開放式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
1. 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教師應該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認真備課,認真制定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熟悉并且靈活掌握課文內容,熟知教學重點和難點,合理安排每一個知識點的講授時間。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很好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重難點內容才能詳細講解,而一些不重要的知識點可一帶而過。
2.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閱讀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開放式的閱讀,就先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重難點的內容要精讀,簡要的內容要略讀或者泛讀。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多閱讀,拓寬知識面。
3.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輕松教學。課堂氛圍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沉悶、壓抑的課堂氣氛不僅會降低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草蟲的村落》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學校的草地或者小樹林尋找昆蟲,切實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講課的時候通過小故事來活躍課堂氣氛。
4. 轉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習應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摒棄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探究性開放式閱讀教學模式。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基礎,身心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因此,教師應在立足課本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積極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探究性開放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