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英
【關鍵詞】 國學;地理教育;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117—01
目前,黨中央十分重視國學教育,在全國掀起一股“國學”熱潮,“國學熱”是一種積極的思想文化思潮,在基礎教育中將國學教育納入課堂勢在必行。國學涵蓋了大量的地理學科知識內容,地理教師可以從國學中汲取地理學精華,激情引趣,豐富地理教學,也有義務借助于地理教學這一載體,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以及豐富的課外活動等融入和滲透國學教育。
一、在地理教育中滲透國學教育的必要性
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既是自然科學又是人文科學,既有綜合性特征又有開放性特征。學校教育中,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非常緊密,與國學知識的聯系更為密切。地理教學與國學教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中國文學形式多樣,內容廣博,文學性語言往往朗朗上口,比喻生動貼切,而我國古今詩詞、成語、民謠、諺語、歌訣、對聯、順口溜、打油詩等本身含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如果地理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地運用這些富含地理知識的詩詞和諺語,學生非常愛聽,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為課堂增彩添色,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地理教學與國學教育相得益彰,在地理教育中滲透國學教育不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
二、國學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民謠、順口溜等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特點加深理解加強記憶。例如,教師可用“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用 “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形象地說明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的道理;用“秦嶺山脈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面”一語生動地點明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的不同;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更能準確生動地描述山地氣候、植被的垂直地帶性特征。
2.巧借古詩詞教學。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而詩詞又是我國珍貴的文化瑰寶。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內容極其豐富,寫景狀物,抒情敘事,有的情意綿綿,有的豪邁奔放。其中,不乏描寫地理景觀、地理規律、地理原理的詩篇,教師上課時如能將富有情趣的詩詞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不僅有利于課堂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生視野的開拓,還可構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知識的跨學科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毛澤東的浪漫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形象說明了地球的自轉,也點明了地球赤道的周長;王之渙《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從東南到西北季風性逐漸減弱,東南季風無法深入西北內陸的氣候特征;左宗棠的詩句“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不但形象地說明人類活動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更能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而理解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原理,也就明白了隨著地勢的增高,氣溫逐漸下降的原理;在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景幽的特點,可吟誦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短短幾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韻律和諧,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3.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海枯石爛”描述了地殼的運動和海陸變遷,在講地球運動時可用“斗轉星移”,講海陸間循環可用“海納百川”。這些成語準確、生動、形象,既有科學性,又能客觀反映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4.謎語是一種文字游戲,它曲折有致,變化多端,寓意奧妙,耐人尋味,而且能啟迪智慧,陶冶性情,培養思維和推斷能力。在教學中適當應用,則可啟發思維,拓寬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船出長江口——上海”;“江淮河漢——四川”;“紅色之路——赤道”;“孔子墓——丘陵”等都可以幫助學生記憶一些地理名詞。特別有一些謎語不僅包括地理名詞,而且隱含地理學原理,如字謎“秦北晉南之交”,謎底為“春”字,謎面“仙人在哪里”,打一省份名,謎底為“山西”,如果不懂得普通地圖中“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原理,不可能猜中謎底。謎語就像一劑興奮劑,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習情緒,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