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敦 耳
讓工會因互聯網而更有活力
文/敦 耳
據《工人日報》10月10日報道,以上海市職工為對象,以網絡為競技場的上海市班組(團隊)文化網絡大獎賽開幕。大賽吸引了來自該市近百個區局(產業)工會的1.7萬多支團隊班組報名,參賽人數超8萬人,比去年大賽增長近2萬人。這項賽事,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突破了以往工會舉辦職工文體賽事的局限性,使更多職工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
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推動群團組織改革創新、增強活力,打造網上網下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群團工作新格局。群團組織要提高網上群眾工作水平,實施上網工程,建設各具特色的群團網站,推進互聯網互通以及與主流媒體、門戶網站的合作。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既給工會工作帶來了挑戰,也為工會工作創新提供了發展機遇。以前的互聯網對于工會組織來說,只是發布信息、了解職工群眾需求的一種簡單工具,而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應運而生,工會工作也應積極主動順應時代潮流,順勢而為、應勢而動,積極打造“互聯網+工會”工作新模式,推進工會工作管理體制轉型升級,不斷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需求,當好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與紐帶。
為了推進全國工會網上工作,2016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研究制定《全國工會網上工作規劃(2016-2020年)》,建立了工會系統網絡平臺標準規范體系,完善了全國工會系統服務職工網上工作平臺;于 2016年 9月27日在湖北宜昌召開了全國“互聯網+工會”普惠性服務現場推進會,為各級工會組織開展“互聯網+工會”普惠性服務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基礎。2016年9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微信號正式上線運行,利用微信這種職工熟悉和方便的社交軟件傳播工會聲音、服務職工群眾。
如今,隨著“互聯網+工會”建設工作的不斷開展,各級工會通過網站、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網絡平臺,優化法律援助、維權服務、就業援助、金秋助學、關愛農民工、技能培訓、技能競賽、入會等經典常規服務項目,將線下服務延伸到線上,方便職工群眾,維護職工權益。同時還積極探索拓展了一些新的服務項目,如金融服務、工會幫扶、打折優惠、休閑娛樂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共同致力于為職工群眾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網上“職工之家”。通過“互聯網 +”,工會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通過大數據、云平臺,使工會工作更加的信息化、自動化、可視化。提升了工會工作管理質量,工會工作也更加順暢。
廣大職工群眾受益于“互聯網+”工會建設,通過“互聯網+”各種平臺,可以實現咨詢信息、網上維權、工作指導、運動健身、觀影、學習文化、聽講座等各種活動,更多的職工通過“互聯網+”滿足自身需要。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無論是各級工會組織還是職工群眾工作生活的方式、方法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改變。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才能發揮好工會聯系職工群眾、服務職工的作用,讓職工群眾從中受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互聯網給他們帶來的改變和好處。
總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工會組織積極奮發進取、銳意改革創新,加強對“互聯網+工會”的深入研究,努力提高工會網上工作水平,切實提升服務職工能力,讓工會因互聯網而更有活力,讓職工因工會而更有獲得感,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服務職工群眾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