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
北京故宮,現(xiàn)存明清古建9371間,在鱗次櫛比的宮闕建筑中,有一處殿宇與眾不同。它尊隆肅穆,褪去了昔日的盛況繁華;它幽深靜謐,如今絕少有人涉足其中。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在這里踐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夢想,成就了享國甲子的君王偉業(yè)。這里就是重華宮,乾隆皇帝筑夢、圓夢的精神家園。
少年夢,天子夢
重華宮位于紫禁城內(nèi)廷西路,御花園以西,西六宮以北。它原是乾西五所中的二所,乾隆皇帝在十七歲時與它結(jié)緣,并在這里度過了美好的少年時光與青春歲月。在他年過古稀時曾回憶住在這座宮殿的日子:“少而居之,長而習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這里是盛世天子夢想的起點。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歷,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雍和宮,為雍親王胤禛(即后來的雍正帝)第四子。他五歲開蒙,師從翰林院碩學鴻儒,十二歲便已初通“五經(jīng)”。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適逢圓明園牡丹盛開,康熙皇帝乘興賞花,初次見到弘歷。這位舉止莊敬、談吐不凡的翩翩少年很快就贏得了祖父的喜愛,隨即被帶回宮中撫育。弘歷在紫禁城的第一個住處是毓慶宮,這里本是康熙皇帝為太子胤礽所建,后因太子被廢,改由其他皇子皇孫居住。弘歷在這里度過了五年光陰,直到十七歲大婚。
依宮中常例,皇子一到適婚年齡便應(yīng)搬出紫禁城另擇住所,而雍正皇帝卻令弘歷繼續(xù)住在宮中,并將他由皇子們合住的毓慶宮遷往乾西五所的二所中單獨居住。乾西五所是內(nèi)廷西六宮以北的五座院落,始建于明初,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以至五所,每所均為規(guī)整的南北三進院落。雍正五年(1727),弘歷在這里舉行婚禮,迎娶了嫡福晉富察氏,即后來的孝賢皇后。同年,弘歷的異母皇兄弘時因行為“放縱不謹”被削去宗籍,旋即死去;另一位皇子弘晝也舉止荒唐、難堪大任;只有弘歷盡享恩寵。弘晝曾如此記載:“皇父見之,未嘗不喜;皇父聞之,未嘗不樂。”顯然,為父皇所“喜聞樂見”的弘歷已從僅有的兩位皇子中脫穎而出,初具承繼大統(tǒng)之勢。
在乾西二所,弘歷很快完成了角色轉(zhuǎn)變。由舞象之年而至弱冠,由翩翩少年成長為偉岸丈夫。當他的嫡子在二所中誕生時,雍正皇帝親賜“永璉”之名。“璉”本是宗廟禮器,以此為名頗有深意。雍正十一年(1733),弘歷受封寶親王,一個“寶”字,又似預(yù)示著未來或能嗣登大寶。享盡殊榮的弘歷修文演武,未嘗懈怠,他既師從鄂爾泰、蔣廷錫、顧成天等儒臣,又學射于貝勒允禧,學火器于莊親王允祿,成就了“上馬飛馳下馬吟”的文武全才。雍正后期,弘歷不但代替皇帝進行祭孔、祭祖,乃至祭天等重大禮儀活動,還直接參與了準噶爾戰(zhàn)爭和議以及苗疆改土歸流等機要軍務(wù),為將來的帝王事業(yè)做足了準備。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帝病逝,遺詔傳位于寶親王弘歷,是為乾隆皇帝。
可以說,乾西二所的生活經(jīng)歷,使少年弘歷初具帝王夢想并為之全面籌備。在這里,弘歷的腳步平穩(wěn)堅實,拾階而上,幾無波瀾,他曾在而立之年回首這段皇子歲月:“漫憶十年事,心清一碗茶。”貌似心如止水,其中深意卻非言語所能及。
尊親夢,親親夢
自唐代起,皇帝即位后往往將原來的住所榮升為宮殿,作為龍潛之地,后世子孫不得再次居住,以杜絕覬覦大寶之心。乾隆帝即位之初,也將自己居住過的乾西二所改建為“重華宮”。
重華宮之名,由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所擬。“重華”本為上古明君舜的名號,典出《尚書》:“古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舜繼堯位,喻義帝王功德相繼,累世太平。擬此宮名,意在頌揚乾隆帝有舜帝之德,能使國家有堯舜之治。而舜帝又以孝行著稱,所謂“大孝尊親,重華協(xié)帝”,也是乾隆帝推崇和效法的對象。
乾西二所改為重華宮的過程,也體現(xiàn)出“大孝尊親”的理念。新皇即位后,并未急于對潛邸動工,而是先為母后修造宮殿。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恭建壽康宮”,重華宮的改建則推遲至來年進行。工程完畢,乾隆帝將重華宮前殿命名為“崇敬殿”,殿中懸掛其作為皇子時親手書寫的舊匾“樂善堂”,匾下兩聯(lián)曰:“圣訓光昭敬誠常自勗,天倫敦敘忠孝在躬行。”樂善堂之名為先帝雍正所賜,“崇敬”“天倫”“敦敘”“忠孝”之詞也足見乾隆帝對孝悌親情的重視。
為體現(xiàn)對乃父乃祖的追思,乾隆帝將先皇的御賜之物藏于重華宮中。乾隆九年(1744),造辦處奉旨制作黃絹面楠木匣百余件,并書寫“圣祖御賜”“世宗御賜”字樣紙簽,專門用來盛放康熙、雍正二帝賜物。其中,康熙帝御賜之物較少,有15件套;雍正帝御賜之物較多,達90余件套。包括漆器、銅器、琺瑯器、玻璃器、瓷器、玉器、象牙器、木器等,林林總總,類別豐富。乾隆帝還曾命皇子率廷臣來此瞻仰,旨在將孝道推而廣之。
先帝已逝,只堪追思;母后尚在,足顯孝行。重華宮便成為乾隆帝侍奉崇慶皇太后進膳的場所。乾隆元年(1736),皇帝下旨在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區(qū)東側(cè)外墻上增開慈祥門。之后,乾隆帝每每在與之相對的啟祥門外迎接母后。正如御制《侍宴》詩中所說:“慈祥門對啟祥開,西望鸞儀王母來。”這一母子同晏的幸事,一直持續(xù)到皇太后去世。乾隆帝在最后一首《侍宴》詩中無不感慨地寫道:“六十開三子皇帝,八旬有二母東朝。遍翻古史曾誰比?實沐天休用是昭。”
乾隆帝對上恪盡孝道,夫妻之間也和順親近。乾隆元年冬至日,皇帝與皇后富察氏在重華宮共進晚膳。乾隆二年(1737)元旦、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皇帝與各位后妃到重華宮后殿一同進膳。自此,夫妻同宴于重華宮被引為常例。原配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命人將重華宮按照自己與皇后居住時的原貌進行布置,并將皇后的嫁妝——一對紅木雕花大柜,陳設(shè)在后殿翠云館中。年逾古稀時,乾隆帝在《重華宮記》中寫下“舊劍不能忘”的詞句,引用漢宣帝與許皇后深情愛戀的典故,寄托對富察氏的懷念之情。
“家宴重華例有常”,重華宮還是皇帝慈愛親族的場所。每逢節(jié)令,常會在這里聚宴宗親。直到乾隆帝去世前十余天,還在重華宮“賜御前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大臣、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駙、臺吉等食,并賞賚有差”。
可見,乾隆帝對父母的孝敬、對親族的慈愛并非簡單的政治作秀,而是持之以恒、踐行終身的行為。在古代宮廷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面前,親情往往顯得冷漠蒼白。即使是乾隆帝,有關(guān)他與父皇雍正的真實感情,以及他對繼皇后那拉氏的打壓等問題,至今仍然受人非議。然而無論如何,乾隆帝終究是在重華宮圓了一場帝王尊親、親親的佳夢,于人道倫常、于君親表率,均不虧欠。
文治夢,盛世夢
“以武開基,右文致治”是乾隆皇帝的治國理念。在完成了“十大武功”的同時,他兼以文治思想統(tǒng)御天下、教化人心,以期長治久安,建立一個禮樂興隆的太平王朝。加之自幼師從名儒,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乾隆帝在文化事業(yè)上大力投入,編纂了以《四庫全書》為代表的各種官修書籍百余種,形成了“文治之極盛”的嶄新局面。
重華宮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化氣息,“重華”被孔穎達釋為“重其文德之光華”。乾隆朝,這里活躍著一項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的文人雅事——重華宮茶宴聯(lián)句。
茶宴聯(lián)句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如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時,常與茶圣陸羽等文人墨客飲茶和詩。乾隆帝自然也傾心此事。乾隆初期,茶宴聯(lián)句活動并無固定的時間、地點和人數(shù)。乾隆八年(1743)起,于每年正月?lián)袢赵谥厝A宮舉行,從此成為定制。赴茶宴者多為內(nèi)廷文臣,間有宗室王公,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后定為28人。乾隆御制詩中曾言:“每歲茶宴聯(lián)句所用二十八人,適如列宿之數(shù)。”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至嘉慶二年(1797),乾隆帝共在重華宮舉行茶宴聯(lián)句45次,出席者過千人次。
茶宴當天,皇帝設(shè)座于重華宮正殿,廷臣坐東配殿——葆中殿,宗室王公坐西配殿——裕德殿。配殿中各設(shè)矮桌,桌上備有茶碗、果盒及筆墨紙硯。28位參與聯(lián)句者只有18人可以入席飲茶,以取“十八學士登瀛洲”之意,其余只能在旁和詩。
茶宴中,君臣且吟且飲。由乾隆帝先出題目,并率先作兩首詩以定韻,然后群臣依次和詩,這樣便產(chǎn)生了每句用韻的“柏梁體”七言長詩。詩句內(nèi)容初期多是節(jié)令氣象,如元宵燕九、雪景冰燈;后期轉(zhuǎn)為弘揚文化事業(yè),如《四庫全書》的編撰、《歷代職官表》的刊行;之后又多關(guān)注軍國大事,如靖臺灣、平安南、定苗疆;此外還涉及人理倫常,如五福五代、八徵耄念等等。乾隆帝所作二首定韻七律均揮毫寫于紙上,然后懸掛于重華宮前殿崇政殿內(nèi)。多年之后,崇政殿壁上均己掛滿,又尋他處懸掛。群臣所成詩文則被收錄在《御制詩集》中流傳后世。
茶宴之后,皇帝要對群臣頒賞。賞賜物中有荷包、如意、端硯、畫軸等,畫軸上必由乾隆帝親自題寫御制詩句。這些賞賜物,在茶宴前就已備好,賞賜時由皇帝欽定名次頒賞。
值得一提的是,茶宴飲品是著名的“三清茶”。該茶以梅花、佛手、松子,加雪水烹制而成。之所以選用雪水,是因為乾隆帝曾以銀斗稱量天下泉水,以輕重定其質(zhì)量高下。經(jīng)稱量,京師玉泉山之水斗重一兩,是天下泉水中最輕者,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泉”。又稱量雪水,卻比玉泉水還輕三厘,更為上品!故“遇佳雪必收取”,以供茶宴所用。
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華宮內(nèi)專以“三清茶”為題聯(lián)句。乾隆帝在《三清茶聯(lián)句》序言中要臣下在共品三清茶時,無須歌功頌德,而要茶詩相和,盡抒胸臆,以加深君臣之情。同時,他還勉勵群臣要真誠、勤政,以期君明臣清、君臣勤勉。一期茶宴,蘊含著乾隆帝推文治以達郅治的盛世夢想。
從皇子到皇帝繼而到太上皇,重華宮伴隨乾隆帝度過了七十余年人生歲月。他在《重華宮記》中寫道,自即位以來,“元旦除夕無不于此少坐”。這里是乾隆帝踐行君王理想的場所,也是他筑夢、圓夢的舞臺。嘉慶三年(1798)臘月二十九日,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最后一次駕臨重華宮,賜宴朝鮮、暹羅使臣。四天后,乾隆去世,重華宮自此靜寂五年,直到嘉慶九年(1804)才恢復(fù)了茶宴活動。但斯人已去,盛世夢斷,重華宮與康乾盛世一起走向沉寂。唯有崇敬殿內(nèi)滿壁聯(lián)句與一室茶香,依舊訴說著“十全老人”的是非功過與昔日夢想。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