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梅
魯潔教授提出:“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應能夠讓學生用心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的心靈變得更加敏銳起來。
有位教育家曾說:“把兒童應做的事都變成一種游戲,把身體與精神的訓練相互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訣之一。”游戲是童年時光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給孩子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在游戲中,他們可以理所當然地動,興致勃勃地玩,可以去模仿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動作、聽到的聲音,去扮演他們見過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他們的身心能獲得健康的發展。因此,在品德課程中可以以游戲活動為手段,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從而提升道德認識。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根據思品課教育主題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巧設游戲活動,通過師生共同參與,讓學生得到體驗,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如教學《游戲快樂多》一課時,首先組織學生做“趕野鴨”的游戲,野鴨站在白線內,而趕鴨人站在白線外。學生參與游戲的熱情高漲,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還從游戲中初步明白了什么是規則,遵守規則大家就玩得愉快、輕松。這樣,將抽象、枯燥的道德認識富于有趣味的實踐活動中,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喚起了他們的注意力。再如教學《班級中的崗位》一課時切入游戲活動,讓學生玩猜猜看的游戲。首先教師說一個學生的人物特點、在班級中的崗位,讓學生猜測他是誰?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對于猜謎語是很感興趣的。所以,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教師再讓學生說人物特點等,由學生猜測。這樣,學生在說謎猜謎中明白了每個人在班級都有自己的崗位,什么是崗位。
游戲導入,能夠讓學生在心理不設防的情況下,把玩游戲的經驗通過有序地思考,把玩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學生學得輕松,學得興趣盎然。
二、表演游戲,體驗情感
表演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學生的道德認識、行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還要有強烈的情感共鳴,才能產生巨大的內在動力。例如教學《父母的疼愛》這一課,讓學生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抱有感激之情。這是健康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上課一開始,用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導入,讓學生表演父母疼愛自己的故事,通過學生的表演,進行換位思考,喚起回憶,體會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及其辛苦,激發感謝父母的情懷。再如,學習《公共場所守秩序》一課時,讓學生演一演反面情景,如果沒有公共秩序的情景。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保證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家玩得就愉快。
三、角色扮演,感悟明理
抽象的道德認識,只有通過生動鮮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游戲是兒童進入社會進行交往的起點,在游戲中,兒童可以通過扮演角色而理解他人。我覺得在實際的教育情境中,扮角色游戲可以讓兒童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思想認識問題,常常能產生神奇的力量,能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我不耍賴皮》一課時,讓學生演一演課文中因一學生耍賴皮而發生爭吵導致游戲進行不下去的游戲。經過角色扮演,學生就能充分談出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感知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都尋在存在規則,規則是時時處處都存在的。本課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進行游戲,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活動,一下就明白了游戲玩不下去的原因,也知道了規則的作用。
四、再現生活,提升認識
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后,教師要及時向他們提供現實場景,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讓學生在再現現實生活中自我檢驗、自我評價、自主發展、從而促進主體性發展,引導學生知行統一,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達到教育目的。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規會給自己、家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回家。課上,讓學生扮演交警,設計了交通安全標語等,讓學生模擬、再現生活,再現平時如何過馬路。在游戲中獲得情感體驗,懂得每個人都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增強了對交通規則重要性的認識。
品德課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悟,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輕輕松松地領悟道德觀點,提升道德認識,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小學,江蘇 南通 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