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砍柴

自秦始皇建郡縣開始,地方和中央的關系不再是周朝時那種層層轉包的“高度自治”關系,而是總公司和分公司的關系,全天下只有一個法人代表,即皇帝,朝廷文武百官和地方封疆大吏都是替皇帝打工的。但打工的人總希望占老板的便宜,老板一個人看管不過來,就會派官員去查看,用嚴刑峻法來嚇阻打工者不占或少占便宜。因此,從秦朝開始,中國歷代王朝就有完備的監察體系,秦朝的御史大夫屬于“三公”之一,明清兩代的左都御史也是和六部尚書平級的高官。
中央有六部,地方有各級官員,還有專門糾察這些官員的監察官員,為什么還要這類辦臨時差事的“欽差大臣”呢?
欽差的出現,一種原因是某種突發事件關系到政局的穩定,如災荒、民變,不能循規蹈矩地依靠行政體系運轉來應對,皇帝只得臨時派出官員,越過已有行政程序去“救火”;另一種原因是已有的監察體系已經生銹,皇帝覺得對原來的官僚體系有失控之憂,于是派心腹來直接處理政事,恐嚇官員。
考諸歷史,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官場越腐敗,中央和地方、皇帝和文官集團的矛盾越尖銳,皇帝派出欽差的頻率就越高。對多數文官而言,他們心里是反感欽差的,因為官僚體系的運轉有賴于制度的穩定,而皇帝臨時派欽差越俎代庖處理政事,是對制度的破壞,也是對有相應職責的官員不信任。
以漢代為例,到漢武帝時,已經建立起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郡國有刺史,縣一級有督郵的三級監察網絡。特別是刺史制度,算是一個創舉,漢武帝在全國分設13個監察區,每區設刺史一人,負責一區的監察工作。
刺史的品秩很低,和一個小縣的縣令一樣,但因為代表中央監督地方,所以位卑權尊。因為13個大區刺史相對是固定的,他們代表皇權,對當地郡守的升遷和禍福有著決定性影響。因此時間不長,就出現了監察官變異。因為刺史可以借助皇帝給予的權力控制郡守,漸漸地就成為一個大區的實際最高行政領袖。到了漢末,刺史幾乎是一個獨立王國的最高領導人,轄區內的軍政、民政全管,且可以世襲。
明清兩代的總督、巡撫,最初也是臨時性的監察官職位。但逐漸地,這類總督、巡撫由監察官變成地方最有權勢的長官了。正因為從中央空降的監察官容易變異,所以在制度明確的監察官之外,皇帝又隔三岔五臨時派心腹來監督包括監察官在內的各地官員。如設立刺史制度的漢武帝,經常派“繡衣直指”持節巡察各地。因此,這類欽差往往是皇帝的私人心腹,如漢武帝時的江充,就是著名的繡衣,因深得皇帝信任,飛揚跋扈,連太子都不放在眼里。到了唐代、明代,則由太監擔當這類角色;到了清代,皇帝對手握重權的漢族地方大吏不放心,往往派旗人充當這類角色。
在監察制度和監察官之外,皇帝還屢屢派欽差巡視,看起來是疊床架屋,但這是帝制的必然。如黃宗羲在《原法》中所言:“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這是皇權制度下解不開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