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覽
近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六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確定將培育發展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為引領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
《意見》指出,在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過程中,要把握基本特征,堅持市場主導、農民自愿、民主合作、興農富農的原則,成熟一個發展一個。要建立多元主體分工協作機制,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升農民合作社服務能力,強化家庭農場生產能力,完善內部組織制度,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資源要素共享機制,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資金有效流動,促進科技轉化應用,加強市場信息互通,推動品牌共創共享,推動聯合體各成員融通發展;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提升產業鏈價值,促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互助服務,探索成員相互入股、組建新主體等聯結方式,實現深度融合發展。(蔣 琪)
財政部日前發出通知,提前下達2018年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78.327億元,該項補助待2018年預算年度開始后,按程序撥付使用。
財政部要求有關省(區、市)做好預算編制、指標和項目安排、分解下達等相關工作。同時,認真執行《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加強資金管理,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據悉,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是指中央財政設立,主要用于加強革命老區專門事務工作和改善革命老區民生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省級財政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可在年度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與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一并使用。
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不得有償使用,不得用于行政事業單位人員支出和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投資經商辦企業,不得用于購置交通工具(專用車船等除外)、通信設備,不得用于能夠通過市場化行為籌資的項目以及不符合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使用原則及范圍的其他開支。 (吳秋余 曲哲涵)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近日在江西省贛州市召開的全國就業扶貧經驗交流現場會上表示,我國深度貧困地區可給予特殊的就業扶貧政策,相關省市縣可以根據實際拓展延伸現有政策,不斷提高政策效益。
張義珍指出,要按照在全面推進的同時,更加注重精準幫扶、聚焦重點、落實責任、兜牢底線的總思路,結合產業扶貧、異地搬遷扶貧、電商扶貧等重大脫貧攻堅舉措,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強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職業培訓、就業服務等扶持政策,繼續做實做好就業扶貧基地建設工作;要更加重視就地就近就業,重點推進扶貧車間建設,支持建立一批就業扶貧車間、衛星工廠;要在貧困地區開發一批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托底幫扶就業困難的貧困勞動力;要加大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力度,支持一批能人回鄉下鄉創業,帶動當地貧困勞動力就業。 (葉昊鳴 鄔慧穎)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近日透露,我國將設立多個類似于楊凌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吸引和積累各類要素向農業產業開發集聚。
徐南平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我們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抓手,建立健全財政、金融、土地、科技等支持政策體系,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吸引和鼓勵各類要素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
徐南平透露,國務院正籌劃在全國布置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示范區的建設就是要推廣楊凌的模式。“我們要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的引領、帶動和示范作用,促進農業產業鏈逐步向中高端延伸,推進農業由產量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姚友明 陳 晨)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近日下發《關于做好2017年秋糧收購信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安排部署支持秋糧收購工作。據了解,農發行將全力保障政策性資金供應,積極支持市場性收購,已準備秋糧收購資金貸款2000億元,計劃收購秋糧2100億斤,其中計劃支持收購1000億斤玉米、1000億斤稻谷和100億斤其他秋季糧油品種。
《通知》指出,今年秋糧收購要堅持在不“打白條”的前提下防控風險的指導思想,堅持“多收糧、收好糧、防風險”的總體要求,堅持政策性業務和市場性業務“雙輪驅動”戰略,大力扶持和培育多元市場主體,提升農發行市場化收購份額,強化信貸風險防控,確保農發行貸款安全。
《通知》強調,今年秋糧收購信貸工作的具體目標是確保秋糧收購工作不因農發行資金供應出現系統性區域性問題,確保農發行支持收購的市場份額有所提升,確保2017糧食年度新發放的收購貸款按期“雙結零”,信貸服務和管理水平上新臺階。 (鐘 欣)
農業部近日召開中藥材產業發展座談會,提出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道地藥材。將制定《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建設一批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助力農民增收脫貧攻堅、中醫藥事業發展。
目前,我國已形成東北與華北、江南與華南、西南、西北等4個道地中藥材優勢產區。分布在偏遠山區的中藥材,增收脫貧作用突出,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要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聚集重點,聚合力量,加力推進中藥產業發展,加快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
近年來,我國中藥材生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已形成世界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中藥材生產體系。中藥材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常用的600多種中藥材中300多種為人工種養。中藥材種植面積3350多萬畝,比2010年增加近1500萬畝。科技水平穩步提升,50余種瀕危野生中藥材實現了人工種養。近10年選育并推廣優良品種230多個,并集成組裝一批綠色高效技術。 (黃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