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首戰告捷今年將繼續推進
2016年,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場硬仗,玉米收儲改革正式開啟,國家將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今年4月底,2016年玉米收購工作已結束。新機制實施的成效如何,是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本刊從6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國家糧食局、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儲備糧總公司等部門聯合召開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總體情況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首戰告捷,成效顯著。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司長周冠華透露,截至2017年4月30日,東北地區新產玉米累計收購2038億斤。2017年國家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主體多元的改革方向,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實施和完善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
周冠華介紹說,在玉米收購工作中,糧食系統認真組織實施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鼓勵支持加工、飼料企業入市收購的政策措施,引導多元主體積極跟進。東北四省區糧食部門組織督導轄區內國有企業帶頭入市收購,并舉辦了多場產銷協作洽談會,鼓勵銷區企業采購糧食,同時開設玉米電子交易平臺,推進“互聯網+糧食”交易。國家糧食局協調中央企業合理把握收購時機和節奏,做到始終在市、均衡收購。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實現了玉米價格形成機制的重大轉變,推動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化,促進了玉米產業健康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國家發展改革委經貿司商品平衡一處處長張顯斌表示,改革激活了市場,使玉米收儲實現了從國家政策性收儲唱“獨角戲”到多元市場主體收購“大合唱”的轉變。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合理的地區差價、品質差價逐步形成,各類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入市積極,成為農民售糧的主渠道,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共同入市收購的新格局,東北玉米從原先“趴在庫房等”轉為“順著產業流”。玉米加工企業經營效益明顯改善,絕大多數企業滿負荷生產,產品競爭力增強,出口擴大,營業收入和利潤大幅增加。與此同時,產業綜合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改革后東北地區玉米相關產業發展優勢顯現,吸引了一批深加工和飼料企業到東北投資建廠,促進糧食主產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了東北地區經濟活力,有利于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此外,國內玉米價格逐步與國際市場銜接,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減少,國產玉米市場空間增大。
隨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推進,農業種植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說,2016年全國減少籽粒玉米3000萬畝(含籽粒玉米調整為600萬畝左右的青貯玉米和400萬畝左右的鮮食玉米),為近13年來首次減少,超出年初確定的調減1000萬畝的目標。調減的玉米面積,改種有市場需求的大豆、雜糧、馬鈴薯和優質飼草等作物。去年大豆面積增加1044萬畝、產量增加23億斤。雜糧面積增加700多萬畝、產量增加40多億斤。今年將繼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預計比上年減少1000多萬畝,主要集中在東北四省區的春播區和黃淮海夏播區。改革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增強了農民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生產的意識和能力。
農民利益是否得到了保護,是界定改革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要素。在這方面,國家有關部門下足了功夫,取得了積極成效。針對玉米市場價格回落對農民收入的不利影響,各地及時足額發放生產者補貼,加強對農民收獲、烘干、存放等環節的指導服務,基本保障了多數農民特別是優勢產區農民的玉米種植收益。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糧食處處長李成介紹說,截至2016年11月,中央財政安排的補貼資金已基本兌付到農戶手里,惠及東北三省一區超過4500萬人口。
周冠華表示,為了確保新玉米有倉可收,防止出現大面積“賣糧難”,糧食部門多措并舉擴大收儲能力,通過加快倉儲物流設施建設進度、充分利用社會倉容、加大庫存糧食銷售力度等方式,在東北地區共準備收儲能力2100億斤,較好地滿足了秋糧收購需要。同時,還加強庭院儲糧技術指導,積極開展代收代烘代儲等產后服務,部分地方支持農戶自行搭建玉米棒倉實現“離地通風”,以便農戶擇機售糧,減損增效。此外,為及時解決收購中的問題,積極開展玉米收購督導督查,維護收購市場秩序。
“黑龍江第四第五積溫帶供需矛盾突出,運輸偏遠,售糧不變,對此,中儲糧總公司采取收購計劃、收購庫點布局‘雙傾斜’,盡全力幫助農民售糧。”中儲糧總公司購銷計劃部部長董春平說。
充足的資金保障是多元主體開展市場化收購的前提。銀監會政策銀行部副主任徐慶宏透露,截至2017年4月末,東北四省區銀行機構累計發放玉米收購貸款651.84億元,支持收購玉米967.32億斤,占同期社會收購總量的47.46%。其中,累計向中儲糧、中糧等大型央企發放東北地區玉米收購貸款341.87億元,向地方國企發放91.06億元,向民營企業發放195.02億元,向個體工商戶發放22.88億元,分別占貸款發放總額的52.5%、14.0%、30.0%、3.5%,覆蓋儲備、加工、購銷貿易等各類型糧食企業,為統籌利用多元主體的收儲能力提供了資金保障。
周冠華介紹說,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糧食部門積極協調農發行等部門建立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探索形成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地方政府、部門以及糧食企業互利共贏、風險共擔的貸款資金供應和風險防范新機制。基金由政府適當出資,引導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繳存在農發行賬戶,專項用于防范東北地區玉米市場化收購貸款風險。東北三省一區及時出臺了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實施辦法,積極籌集落實資金,推動基金快速組建運行。地方糧食部門加強與農發行等各類金融機構銜接協調,搭建銀企對接平臺,構建穩定的銀企合作關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立多元化的籌融資渠道,滿足各類市場主體收購資金需求。
“通過基金增信,滿足了以往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糧食收購資金的糧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糧企的資金需求,為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和金融機構‘不愿貸、不敢貸’之間的‘斷橋’問題探索出一條新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油部總經理李鈞說,“有45戶原本不具備銀行貸款條件的企業,在入圍基金后獲得了貸款支持。”據農發行統計,截至收購結束,東北地區基金規模達到11.60億元,其中財政出資7.60億元,164戶企業繳納信用保證基金4.00億元,農發行累計向106戶企業發放基金項下貸款31.09億元,支持收購糧食81.24億斤。據悉,下一步,銀監會將推動這一機制在糧食收購的金融服務中長期化、制度化。
2016年11月,針對新糧上市初期運力緊張、東北玉米外運困難的新情況,國家糧食局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建立了“糧食鐵路運輸需求與運力供給對接工作機制”,地方糧食部門加強與相關鐵路部門對接,及時提供準確的運輸需求。鐵路總公司在運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擠出運力,組織東北玉米突擊搶運,最大日裝車數量突破3000車,創歷史新高。“自2016年10月下旬至今年4月底,鐵路累計完成東北玉米外運量531億斤,同比增運469.2億斤、增長7.5倍,圓滿完成了‘以運保改’任務。”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副局長韓伯領說。此外,交通運輸部門也適時開通綠色通道,黑龍江、吉林免收省內玉米運輸高速公路通行費,遼寧減免了省內玉米運輸普通公路通行費。各地加強港口、車站接卸協調,運力得到了有效保障。(文/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