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

兩宋時期,除了南方的藩屬國,北方的遼、金、西夏等都不好惹,隨時可以給中原王朝致命一擊。宋王朝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只好承認客觀事實,打仗的間隙彼此還要經濟往還,互通有無。于是,大家在邊境上設立了交易場所—“榷場”。名義上是邊貿,但有著嚴格的操作流程,同時受到各種條件的影響和制約,買賣的物品非常不自由。
景德四年(1007年),大宋和西夏在保安軍設立榷場,交易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官方的交易:宋朝用繒帛、羅綺換取西夏的駝馬、牛羊、玉、氈毯、甘草,用香藥、瓷器、姜桂等物換取對方的蜜蠟、麝臍、毛褐等。另一部分是民間交易,估計交換的物資面寬泛些。一年前,宋真宗曾下令對遼國的輸出產品中增加繒帛、漆器、粳糯。這可以說明,以前是禁止這些物品外流的。宋英宗治平年間,河北四個榷場明確禁止民間買賣硫黃、焰硝以及盧甘石—這些東西可以制造火藥,屬于戰略物資,落入敵方后對自己不利。
在南宋和金國之間的榷場上也存在著類似的禁令。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金朝禁止秦州榷場出售可制作軍器之物,同時還禁止出售米面、臘豬肉、臘羊肉。估計那時旱澇不定,金國人靠天吃飯,糧米不易得,多存米面有益后方穩定。
也有稍顯奇怪的封禁—宋英宗曾告知奔赴榷場做圖書生意的老百姓,只能帶“九經”,其他書籍均不得在邊境買賣。
盡管有種種限制,榷場還是如火如荼地在各國邊境間成長起來,官府獲利頗豐。巨額進項顯示,畸形的榷場邊貿雖然條件嚴苛,違背市場規律,但畢竟是雙方溝通的一個重要渠道,所以無論如何,有總比沒有好。
對于榷場這種東西,執政者始終懷著非常矛盾的心理。既想通過榷場獲取利益,舍不得這塊肥肉,又想通過停止榷場活動來挾制對方,讓對方低頭服軟。糾結的思維造成了政策的搖擺。
趙匡胤時代,遼國跟北宋的交界處民間貿易比較活躍,但未設置專門的官署進行管理。到了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朝在鎮、易、雄、霸、滄等地各置榷務。后來兩國在范陽交戰,遂罷市。雍熙三年(986年),北宋禁止河北民間人士與遼國通商。
某種意義上,這也算經濟制裁的方式之一。但所謂制裁,是一把雙刃劍,終會導致兩敗俱傷,于是兩年后,宋太宗以愛民的名義恢復榷場。政令一出,官民皆喜??删驮谶@時,宋太宗又恢復了禁令,且懲罰更加嚴厲—私自貿易的全部處死,遼人私自進入領地經商者,見者必斬。
其實,這種反復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榷場內外常有奸細出沒。大定十七年,金世宗對大臣們說,宋人喜歡背信棄義,制造事端,不可不防,陜西沿邊的榷場可留下一處,其余的全部停止,榷場所在地官府要嚴查奸細。
通過榷場的設立和取消還能制造敵方的國內矛盾。嘉祐初年,西夏侵占了宋朝麟州西北屈野河以西的肥沃耕地,將收入全部歸為己有。并州地方長官建議取消榷場。理由是,侵耕河地都是西夏某權臣的主意。如果取消榷場,對方的貨物無法出口,也無法進口急需的我方物品,上上下下必然怪罪他。他疲于應付,就得想辦法停止侵略。
但徹底斷絕交易又不行。因此,總得有一方先提出恢復榷場。一般情況下是弱勢一方服軟,主動示好,除交流物產外,也可借此修復關系。邊疆榷場反反復復,簡直成了和平的測試劑、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