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生
如何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
黃連生
學生的讀題能力是數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也猶為重要。我們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能讀題、會讀題、會做題。
讀題能力 興趣
學生的讀題能力是數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也猶為重要。我們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能讀題、會讀題、會做題。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抽象枯燥的數學教材,往往讓學生提不起閱讀的興趣。因而需要教師積極創設閱讀情境,通過故事、謎語、設問、實驗、競賽等方式,巧設疑問,造成懸念,激發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誘發學生“讀”的欲望。
開始閱讀時,往往不懂得如何讀數學書,只讀讀課本里的數學概念、計算法則、公式、結論等。教師必須耐心地指導,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我們根據數學教材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
1.概念性教材的閱讀。采用“研讀法”運用觀察、分析、比較、判別、舉例等各種 感知手段,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敘述和舉例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研討概念中每一個重點字詞的含義。如教學“方程的意義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本,邊觀思考:①天平左右兩邊平衡說明什么?②怎樣用式子來表示?(20+30=50)這是“等式”。20+X=100這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③請你再舉出幾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④什么叫方程?方程必須滿足哪幾個條件?(圈劃出關鍵詞語:“含有未知數”“等式”)⑤下面哪些是方程?為什么?(題略)然后再次請學生閱讀課本,說一說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區別?請舉例說明。這樣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判別、舉例,較好掌握了方程的特征,理解了“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不同含義。
2.四則計算教材的閱讀。(教材中 講四則計算法則一般按照“準備題,例題,旁注說明算理和算法,練一練或想一想,總結計算方法或法則”的順序編排的)。采用“算讀法”通過準備題的計算,想一想已經學過的計算方法是什么?閱讀例題時,先用數學語言完整讀出算式的意思,然后一邊思考一邊演算,獨立地嘗試計算,當遇到困難時或演算完后,再去看例題的計算過程,不僅要看計算過程,還要看懂旁注說明,弄清算理。通過練一練或想一想,找出新知識與所學就知識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根據已有的計算方法或法則自己嘗試總結出新的計算方法或法則。
3.應用題的閱讀。采用“間讀法”,要求學生一字一句地仔細讀題。讀一句,想一下,想清楚了領會了,再繼續讀下去。做到:①劃:劃出應用題中表示數量關系的重點句子;②圈:圈出應用題中最關鍵性字詞;③補:把不完整的句子補充完整;④換:把一些不常見的敘述方式換成較為常見通俗的敘述;⑤想:一邊讀一邊想:哪兩個條件間有關系?可以求什么問題?為所求問題的結果提供條件。
4.幾何知識的閱讀。采用“做讀法”,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要求制作學具(課前準備),邊閱讀課本,邊按照課本上的方法自己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畫一話、折一折、量一量等,嘗試發現幾何圖形(體)的特征,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驗證論證,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發展思維能力。
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掌握了閱讀的方法,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還必須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更好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課前預習性閱讀。每節新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閱讀新課內容。(指導預習時做到“四有”:①有明確的預習要隸;②有明確的預習范圍;③有預習思考題或預習作業;④有預習情況的檢查。)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地預習閱讀。
2.課后鞏固性閱讀。為了使學生及時消化所學知識,每節課新授之后,都要留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閱讀一遍課本,想一想這節課主要學了哪些內容?想一想例題的特征、解題的思路、方法步驟等。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有不理解或疑問的地方,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養成“先閱讀課本,后做作業”的良好習慣。激發“讀”的興趣,教給“讀”的方法,培養“讀”的習慣,提高學生對數學讀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1]陳藝.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說題能力[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7,(05):79.[2017-09-01].
[2]王勤,藍雪敏.讀題百遍 其義自見——第一學段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 (數學),2016,(11):49-52.[2017-09-01].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川區頭渡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