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從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日前聯合召開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傳出消息,針對目前存在的污染底數不清、監測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我國將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要在2018年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污染地塊的分布及其環境風險。
此次詳查工作主要依托省、市兩級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農業、衛生計生等部門的專業技術力量,企業用地調查測試項目則更多地發揮社會專業機構的作用。農用地詳查中,范圍確定、單元劃分、點位布設與核實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詳查中,企業基礎信息收集是否全面、準確,直接關系企業用地風險篩查與評估結果是否準確。此次詳查要求統一調查方案、實驗室篩選要求、評價標準、質量控制和調查時限,確保各地調查工作按照統一要求規范開展。
(張蕾)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日前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從8月至1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政策性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
通知說,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高企,各地政府、有關部門和收儲企業不斷強化糧食庫存管理,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些糧食收儲企業經營管理主體責任不落實,有的地方政府相關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有的地方糧食管理等部門監管執法力量不適應,存在糧食安全管理風險隱患和違規違紀問題,行業監管存在“死角”和“盲區”。開展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是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是確保國家庫存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手段。
按照通知規定,此次集中行動持續半年時間,分為企業自查自糾、地方有關部門抽查、國家有關部門督導檢查、匯總上報情況、排查整治“回頭看”5個階段,集中對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政策性糧食租倉和委托收儲、執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國家政策性糧食銷售出庫、中央儲備糧管理、地方儲備糧管理等6個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和整治。
(杜海濤)
7月20日,農業部在京啟動“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2007年起,農業部聯合財政部先后啟動建設了水稻、油菜、生豬、大宗淡水魚等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集聚中央和地方優勢科技資源,圍繞農業產業開展聯合攻關、試驗示范、技術培訓、政策咨詢和應急服務,在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桃林表示,體系顯著提高了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水平和產業技術供給能力,在動植物種業、規模化種養業、綠色生產模式、重大病蟲害與疫病防控、農業設施與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等領域,共取得了130項標志性成果和328項重大成果;建立了主要農產品的科技基礎數據庫和產業經濟基礎數據庫,摸清了產業家底,為分析產業發展趨勢、服務生產決策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體系有力支撐了國家糧食連年豐產、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研發了一批產量、質量和抗性突出的水稻、小麥、玉米新品種和高產高效、優質、智能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模式,有效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李慧)
2017年上半年,農業部組織開展了一二季度共兩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共監測31個省(區、市)155個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等5大類產品96個品種,監測農獸藥殘留和非法添加物參數94個,抽檢樣品20823個。監測結果顯示,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7.6%。其中,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7.0%、96.7%、98.3%、99.4%和96.0%,畜產品“瘦肉精”抽檢合格率為99.8%,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農業部已將監測結果通報各地,要求對監測發現的問題進行認真整改,有針對性地跟進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依法查處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單位。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從生產、監管兩端發力,扎實推進質量興農和綠色發展。全面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深入開展農藥、“瘦肉精”、生鮮乳、獸用抗生素、生豬屠宰、“三魚兩藥”、農資打假等7個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執法查處力度,嚴防、嚴管、嚴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養殖,嚴格農業產地環境、投入品監管和生產管控,切實維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龍新)
據農業部最新統計,全國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已超過5億畝,為農藥使用量連續兩年實現負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綠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危害的措施。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陳友權說,綠色防控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了農藥科學使用,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等綜合效益。
陳友權表示,農業部已確定,把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作為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切實抓好全國150個果菜茶全程綠色試點縣區市和600個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范基地,積累經驗,加快推廣。
(欣華)
近日,新修訂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以下簡稱新《標準》)正式施行,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按照高產穩產品種、綠色優質品種和特殊類型品種三種類型對主要農作物進行分類,改變了過去以產量為單一評價指標的品種審定體系,標志著品種審定制度向分類管理和多元化方向發展。
此次《標準》修訂,以品種種性安全為核心,以保障糧食安全、突出綠色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為基本原則。“首先,保障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對新品種的基本要求,新《標準》將高產穩產作為最主要的品種類型;其次,根據綠色發展對品種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將綠色優質作為重要的品種類型,資源利用率高低和品質優劣是衡量品種的重要指標;第三是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新《標準》將特殊類型品種作為一種類型,滿足復雜生態類型和多樣化膳食結構對新品種的需求。”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品種管理處處長馬志強表示。
對于節水、節肥、節藥和優質、適宜機械化品種,新《標準》予以了一定傾斜。新《標準》明確規定,綠色優質品種實驗產量可適當放寬,具體由專業委員會把握。
(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