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軍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2日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這是在中央層面軍民融合發展重大問題的最新重大決策。十八大把“軍民融合”提升到國家戰略,國家和軍隊都先后建立了相應工作機構,專門規劃、組織和協調“軍轉民”及“民參軍”工作。
兵不強不可以制敵,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實行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是我們黨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關系一貫堅持的重要戰略方針。
早在1956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寓軍于民”的重要思想,這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道。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軍在武器裝備軍民融合發展問題上,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機制體制不斷健全,政策法規不斷完善,融合領域不斷拓展,綜合效益不斷顯現。
但也應清醒的看到,在軍民融合領域,多年來軍隊與地方各自為政,形成了不少人為壁壘。重復投資、重復研制、重復發展、互相封鎖等現象嚴重存在,已經成為多年的痼疾;仍然存在著軍工企業封閉落后、軍民結合產業支撐不足、資源共享程度不高、機制運行不暢、政策法規不夠健全等問題;仍然存在著批準融合的準入權限太高,多年形成的供求機制很難突破;持續多年的利益鏈條還十分堅固,因為這涉及多方的各種利益;軍地之間的人為隔離障礙鴻溝依然存在,沒有經常往來的渠道和途徑。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前,我國的軍工企業普遍比民營企業先進,很多人把能夠進入軍工企業工作看成非常自豪和驕傲的事。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很多民營企業的科技水平逐漸超過了軍工企業,在這種形勢下,軍民之間亟須實行優化、融合和交流。
筆者在軍隊服役47年,深感要把“軍民融合”國家戰略落到實處,必須要深入調研、準確決策,務實推進。當前著重要抓好五個方面:一是降低在軍隊列裝的準入權限,要嚴格技術把關,建立準入責任法律法規。二是構建日常軍地交往平臺,使軍地的交往不再僅僅局限在政治部和民政部門的慣例交往,更加注重在科學技術領域的交流。三是打破各種現實壁壘,使地方的一些軍品能夠在軍隊基層進行試驗和試用,一旦能夠有效提升軍隊戰斗力,就申報進行檢驗并列裝。四是軍品公平透明招標,不搞暗箱操作,讓真正科技領先、技術過硬、適應戰場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入軍隊服役。五是引入優勝劣汰機制,對現役的各種裝備有計劃的進行重新評價,對于已經落后、已經影響到部隊整體作戰能力的技術和裝備,要及時進行淘汰和退役。▲
(作者是鯤騰全球防衛首席科學家)
環球時報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