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錦
1
回到小城的時候正是3月。江南的3月,柳絮紛揚,引得乘興而來的過客與久未歸家的歸人以為誤入了12月的北國,偶遇了一場意料之外的漫天大雪。
來接我的死黨調侃道:“也不知道是誰寫了一篇關于這里的文章,在網上火了,引了這么一大群文藝青年來圍觀。”
襄著厚厚的口罩和圍巾的我靠在車窗玻璃上,茶色的玻璃給整個世界都蒙上一層曖昧模糊的顏色。那些紛紛揚揚的柳絮像是少年人欲言又止的心事,在風中起起落落,看似柔弱無所依憑,卻又堅韌到無所畏懼。
停車的飯店在長安路,我們到的時候那里正在辦一場婚宴,兩個新人的名字像是雙生的藤蔓,緊緊依偎在一起。那么喧囂的喜悅和熱鬧,讓我忍不住探頭去看,卻又忍不住在下一秒咳嗽出聲,迅速地用圍巾捂住了口鼻。
原來不管經過多少年,總會有那么一些東西,印入血脈,烙進骨髓,伴隨著呼吸。它要你承認,它是你漫漫人生路里最初的悸動,也是那些不可再得的青春里,最后的緬懷。
2
16歲的時候,我很討厭柳絮。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別人眼中的美景,是每年3月間我臉上疹子的罪魁禍首。在最爛漫的兩個月里,我不得不把自己裹在厚厚的圍巾和口罩里,沉默而快速地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16歲的春光里,我的緘默,像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孤獨。
那時我喜歡的事情很少,討厭的事情卻很多。我討厭數學,討厭天黑,更討厭一個人。
學校的晚自習卻偏偏將我最討厭的這3件事連在了一起,晚自習結束在9點半,多數時間被不茍言笑的數學老師占用,再加上家常便飯的拖課,走出教室時往往已經是暗夜沉沉。
我回家必經的長安路是一條年久失修的街道,晦暗的路燈下,我總是一路頭也不回地向前跑,劇烈的心跳聲在胸腔里回蕩,像一只咻咻喘氣的野獸,讓人覺得想要逃離卻又無處可去。
遇見徐程,就是在這一年。
那天還是一樣的黑夜,我捏著書包的帶子不敢回頭張望,總覺得身后有人。就在我幾乎要叫出聲的時候,卻聽到身后那個人開始有節奏地踩起落在路上的梧桐葉。
我用余光偷偷張望,發現那是一個男生,又瘦又高,穿白色的板鞋,在梧桐葉被踩破的一剎那,他的臉上會露出輕微的得意表情。
就像一個闖了禍卻沒被發現的小孩子。
我的心莫名安寧下來,梧桐葉被踩碎的聲音始終跟隨在我身后不遠不近的地方,像遠古時期戰士敲出的鼓點,一點點驅散我心中那頭可怖的野獸。
路燈的晦暗為這個夜晚蒙上了一層朦朧的暖色調,在我的余光和張望里,除了那個少年的輪廓愈加清晰外,我還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
咚,咚咚,好像一只懷揣著秘密四處逃竄的兔子。
3
我開始小心而熱切地關注著有關那個少年的一切
他叫徐程,高我一級,住在和我鄰近的小區。
他偏科,高三的理科老師提起他總是語有榮焉地說“我們徐程……”,語文老師提起他卻往往恨鐵不成鋼。
他最經常去的是食堂的第5號窗口,打最大份的拉面,放醋放辣椒,不要香菜。
收集這些關于他的瑣碎習慣讓我心生歡喜,或許有了喜歡的人真的會讓人更加溫柔地看待這個世界,我以“長安”為筆名的投稿屢屢在校報發表。那些復雜晦澀的情緒被我寄諸于筆墨,冠以“長安”這個名字,仿佛在所有人面前進行了一場秘密的告白。
雖然故事的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
我依然在每天晚上放學后刻意地延遲10分鐘,在看到徐程的身影時慌張而沉默地跟上去。夜晚10點鐘的長安路上,我們總是隔著那一段不遠不近的距離,他前行著,我追隨著。
徐程有很多次若有所覺地回頭查看,每每這個時候,我總是異常靈敏,裝作一副路過的樣子,然后在他回過頭時,嘴角卻又忍不住揚起。
梧桐樹的葉子漸漸落光了,冬天的夜晚來得更加早,也更加寒冷,我卻不再有一點畏懼。
心有猛獸,卻細嗅薔薇,我想,這都是因為對一個人的喜歡。
4
收到徐程的來信是在冬天的下午。
信封上的筆跡張揚灑脫,寫著“長安收”,沒有署名,但我知道那是誰。
我無比感謝學校印刷滿分試卷的行為,為了省錢,每次月考的滿分試卷都會印刷成兩面,高二與高三各居一面。我曾經在無人的時候無數遍描摹徐程寫在物理卷子上的字跡,一撇一捺都早已了然于心。
那封信被我小心地展開,逐字逐句地閱讀。信很簡短,是關于我剛剛發表在校報上的文章的,在那篇題目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文章里,我寫:喜歡是最溫柔也最不可思議的力量,它讓長夜開出無盡的煙花,使我心中的猛獸得以安眠。
那句話被徐程用鋼筆字摘抄在信上,他寫:我很喜歡這句話。而在信紙的最后,他寫著“望回信”。
這封信讓我一下午都處在一種忐忑的甜蜜里,我驚慌失措地想,他是不是知道我是誰了?可這個想法多么可笑,林安安和徐程,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啊。
我撕毀了很多頁信紙,最后終于寫出一封讓我滿意的回信。將寫著“長安給無名氏的回信”的信封放在收發室的那一瞬間,我忍不住開始想象徐程收到信的表情。
徐程的信讓我的一天都處于一種高昂的興奮里,這份好心情一直維持到了晚自習。在天色一點點黑下去的時候,我開始變得焦急。
講臺上的數學老師在講解一道難纏的函數題,絲毫沒有結束的意思。等他終于結束了這道題,已經離高三下課過去了10分鐘。
我絕望地想,徐程不會在那里了,他一定已經走了,今晚我要一個人走過漫長的長安路。
可是沒有。
徐程倚在離校門最近的路燈上,昏黃的燈光讓我想起黑白電影里等待著戀人的男主角。他仿佛不經意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轉身不緊不慢地走向長安路。
他在等我。
遲鈍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睜大了眼睛。
我想,我喜歡的這個男孩,有一顆這個世界上最溫暖的心。他早已經看破了我的小把戲,卻沒有說破。
我反復告訴我自己,他只是把我當作一個害怕獨自走夜路的小女孩,他根本就不認識我。
可我的內心里,卻像野地生出藤蔓。我想,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也許他會見到我,也許他會喜歡我呢?
5
這個萬分之一的可能,炙燙得我無法安眠。
假若有一天我和徐程在現實生活中認識,哪怕他可能根本就不喜歡我,根本不知遒我就是“長安”,我也不希望他看到的是一個沉默陰郁的女孩。
我開始了艱難的改變。
我扔掉了衣柜里泛濫的黑白灰,不再在數學課上跑神發呆。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每周至少認識一個陌生人,像每一個16歲的健康女孩那樣努力地生活著。
與此同時,我和“無名氏”的通信也越來越頻繁。
我們默契地沒有提起交換電話和qq,書信紙墨的往來讓人覺得安心而迷戀。徐程在信里抱怨高三的枯燥,講男生宿舍里的趣事,告訴我想去的城市。
我總是要耗費高于一封回信很多倍的時間來回徐程的信,信里的“長安”俏皮靈動,有很多好朋友,她的生活里哪怕會有烏云,但最終陪伴著她的卻總是陽光。
在這個冬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徐程提出了見面。
我拿著那封信不知所措,我想我應該答應的,相較于一年前的林安安,我開朗了很多,我變得更好了。
可心底卻總有一種聲音在朝我喊:不,你還不夠好,你還可以更加優秀,你可以成為像“長安”那樣可愛的女孩子。
我最終回信告訴徐程,我最近很忙,如果他很想見面,那就等高三第一次模擬考結束再說吧。
6
徐程最終回信,答應了我模擬考后第一天見。
為了這次不算遙遠的見面,我開始了緊張的準備。不再熬夜,多吃水果,我甚至偷偷地化了一個拙劣的妝,對著鏡子幻想著我們見面的那一天,我們會說些什么呢?
模擬考結束的那一天是一個大晴天,那天的天氣很好,我卻沒有見到徐程。
我忘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冬天過去了,柳樹開出了屬于這一年的柳絮。我躲在墻角處,看著那個少年倚在長安路的路燈旁,就像當初等待那個怕黑的女孩一樣。
我卻不能再向他走過去了,我的臉從昨夜開始發癢,現在已經是滿臉的疹子。在長達兩個月的春天里,我沒有辦法頂著這張臉去見那個我珍之重之的少年。
徐程在長安路等了整整3天。此后的兩個月,我沒有主動給他寫信,也再沒有收到一封來自他的信。
我喜歡的少年,始終有屬于他自己的驕傲。
在我焦急地等待春天結束的時候,徐程接受了一所重點大學的保送。當他離開學校后,我失去了所有能夠找到他的方法。
像每一段無奈的青春故事一樣,布告欄里貼著的照片,成了關于這段秘密的最后回憶。
7
在那篇讓無數人對這座小鎮趨之若鶩的文章里,那個叫“無名氏”的作者寫,柳絮其實是溫暖的雪,他在這場大雪結束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孩,也在這場大雪開始的時候失去了她。
透過車窗玻璃,我望著那個出現在婚宴上的名字,那個名字很特別,很多年前,那個名字的主人曾告訴我,他的名字,是父母姓氏的結合。
徐程。
我望著從車窗外走過的徐程,他臉上的笑容真心而輕松,于是我也忍不住簍了起來。
很多年后的林安安,已經像當年的“長安”一樣自信從容。她考上了自己想去的大學,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也認真地談過幾場戀愛。
但她仍會偶爾想念那個在黑暗中等待著她的少年,她想她欠這個少年的,不僅僅是道歉。還有一份缺席太久的告白。徐程,我是林安安,我曾經非常非常,喜歡你。
長安路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