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昭瑩 張焯生 蘇文龍
泗化洲最古老原住民
吳昭瑩 張焯生 蘇文龍

2000多年前,一位楚國將軍帶著兩名親兵,撐著一個木筏從石良角順流而下,在一個無名島上靠岸,并安定下來。
原來,這位楚國將軍曾在蒼梧(今之梧州)與秦軍激戰,戰敗后,便帶領殘兵敗將沿著西江南岸的原始森林一路西逃,在鳳凰山、石良角與秦國追兵打了非常慘烈的最后一戰。楚國將軍慘勝了,敵人被消滅了,但是自己也只剩下兩名親兵。將軍茫然四顧,但見尸橫遍野,不由得悲從中來,便要拔劍自刎。
兩個親兵連忙抱住將軍,勸道:“使不得啊,將軍!螻蟻尚且偷生,將軍何必愿死。昔者南公有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將軍不如在此安營扎寨,招兵買馬,徐圖再起。”
將軍喟然長嘆:“數百年來戰亂不斷,害苦了蕓蕓眾生。戰爭殺戮,死的都是老百姓啊!你們不愿意我輕生,我也不愿徐圖再起了。我既不愿做順民,也不愿占山為王,權且隱居避世,寄希望于后人吧!”三人一同垂淚。
將軍站在鳳凰山之巔,放眼望去,只見滔滔江水之中屹立著幾個樹木茂密的江心洲,便喜上心頭,對親兵說:“你們看,這些江心洲四面環水,東南飛彩鳳,西北舞蒼龍,山光水色鐘靈毓秀,后世必然人才輩出,此乃宜居之福地也!在兵荒馬亂時,這些島嶼相對安全,四面環水的天險好似寬闊的‘護城河’,小股來犯之敵在河中就會成為箭靶子。這品字三洲之中,居中那個島嶼最好,既有‘護城河’的地利,面積不太大也不太小,這是躲避戰亂的寶島仙鄉啊!我們避世于此吧。”
找到了可以隱居的世外桃源,將軍便慷慨激昂地唱了一首“下里巴人”歌:
四面環水繞三洲,
兩岸夾江向東流。
避世隱居成一統,
后人興旺爭上游。
于是將軍及其隨從定居無名島,與當地女子通婚,延續后代,成為此島的古代先民。
此島原有許多低矮的山岡,山岡上有許多荔枝樹,還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涵養水源,山沖被開發為良田。山腳下有洪水淤泥積淀而形成的沙質土地,非常肥沃,可以種植桑樹。有良田種稻即可養人,種桑養蠶即可織布,池塘可以養魚,大河中豐富的魚類可以捕撈不歇,還有土生土長的荔枝,更是天生尤物。
古代先民男耕女織,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農閑時便會玩自古流行的“擊壤”游戲。“擊壤”俗稱“打拐”,就是模擬古代狩獵生活。
所謂“拐”,是用直徑約5厘米的樹枝削成欖核狀的玩具。首先把“拐”放在地上,“打拐”者手持木棒向“拐”的尖端猛然一敲,讓“拐”彈跳起來,等它落下時,準確地向前一擊,把“拐”打到前方。幾個人輪流“打拐”,把“拐”打得最遠者為勝。勝利者用“下里巴人”之韻,自豪地唱起自古流傳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這首《擊壤歌》,表達不服王化者蔑視“帝力”的思想,是中國最古老的歌曲之一。但其歌詞原創于唐虞三代(堯舜禹時代),流傳到秦漢時期就很拗口了,人們把它改造成通俗順口的“下里巴人”之歌:
日出而作我耕田,
日入而息我睡眠。
努力耕田管飽飯,
莫談帝德與金錢。
莫談帝德與金錢,沒有權與錢的誘惑,就沒有爾虞我詐,民風非常淳樸。這首動人的歌謠世代相傳,后世就有“下里巴人韻味長”的說法。
這位楚國將軍,晚年時被稱為“擊壤翁”,是游戲場中的常勝將軍。某日他忽然看見一艘官船揚帆而來,官爺停船登岸,說是奉蒼梧王之命,前來采購荔枝。原來,秦末天下大亂,南海尉趙佗自立為王,以趙光為蒼梧王,維持嶺南社會安定。漢高祖時趙佗歸順漢室,遣使奉貢,詔令蒼梧王采辦奇珍異果奉獻朝廷,于是趙光就派遣官差到此采購荔枝。
楚國將軍呵呵大笑,對官爺說:“好啊!天下苦秦久矣,亡秦必楚。如今劉邦推翻了暴秦,南越王歸順漢室,天下太平了!我們就服從王化吧!天下太平了,好啊!呵呵……”他大笑不止,豈料樂極生悲,痰氣上涌,登時氣絕身亡。
英雄仙逝,其家屬與所有洲人都非常悲痛,擇日安葬逝者。蒼梧王派遣使者祭奠楚國將軍,給洲人賞耕牛以勸農,授圖書而勸學,建學校以敦王化,立廟宇以隆風俗。洲人感恩懷德,把此島命名為思化洲(唐代改稱泗化洲);始建土地廟稱為懷德社,祭祀包括楚國將軍在內的“五相大王”。
從此,洲人每年都向朝廷進貢荔枝,皇恩浩蕩,朝廷賞賜頗豐,于是思化洲就成為古代嶺南地區開發最早的鄉村。
上述故事的主要史實是有史可考的。以下我們將揭秘更多謎團。
一、“楚國將軍”的故事可信嗎?
泗化洲古稱思化洲,懷德社是思化洲的第一座廟宇,青山廟隔河對岸有一座鳳凰山。泗化洲口碑說:“有貢品荔枝,就有思化洲與懷德社。”并且世代傳唱這樣的下俚歌:
將軍站在鳳凰頭,
指點江山說因由。
貢品荔枝歌下俚,
感恩懷德思化洲。
一般的口碑未必可信,但泗化洲有世代傳唱的下俚歌相伴,所形成的集體記憶非常穩固,往往大事正確而細節有差異。若輔以其他史料,便得到可信度極高的推論。與“將軍站在鳳凰頭”的口碑相伴的下俚歌如下:
青山廟對鳳凰頭,
科甲來朝泗化洲。
貿易多收十倍利,
讀書必定出公侯。
朝官寶誕慶游春,
古制流傳后世遵。
勿剪甘棠歌下俚,
方知繼世誦詩文。
這里所說的“勿剪甘棠”是“蜜餞甘棠”(蜜糖浸漬的喉甘子)的諧音。后來人們忘記了“貢品荔枝”的史實,清末鄉賢蒙建焱在整理明抄本下俚歌書時,便把“貢品荔枝歌下俚”改為“勿剪甘棠歌下俚”了。由此可知,“楚國將軍”的口碑可信度極高。
二、泗化洲原住民的姓氏之謎
鄉村古代史全憑口耳相傳,按理說現代人不可能記得最古老原住民的姓氏,但我們借助于現存史料就可以揭開這個謎團。
同治版《蒼梧縣志》說:“青山廟祀黃白黎李五官,不知取義。”民國手抄本《蒼梧縣志》說:“青山廟在泗化洲,有唐碑,字滅。其神曰黃、白、黎、李,俗稱五位朝官。”我們已考證得南朝始建青山廟原祀元嘉五臣王華、王曇首、殷景仁、謝弘微、劉湛,唐代改祀徐懋功、魏征、程咬金、秦瓊、尉遲恭,因此黃白黎李與“五位朝官”毫不相干。我們據此可以破解一個重大謎團。
泗化洲口碑說,始建青山廟時借用了懷德社的風水寶地,青山廟就供奉懷德社的香爐,附祀“五相大王”。現存青山廟的羅碑說,青山廟附祀“懷德社五相大王”。由此可知,縣志所說的“五位朝官”,實際上是“五相大王”。由此即得如下推論:
遠古先民培育出優質荔枝,在漢代時成為朝廷貢品。洲人受到皇恩眷顧,便感恩懷德而始服王化,稱此島為思化洲,建土地廟稱為懷德社,崇祀他們的始祖“五相大王”。縣志在采訪泗化洲口碑時,混淆了“五相大王”與“五位朝官”,只好承認“不知取義”。縣志史料讓我們知道懷德社祭祀的“五相大王”,即為黃、白、黎、李四姓的始祖,他們就是泗化洲最古老的原住民。
三、現代泗化洲人是否保存有“五相大王”的文化基因?
自古以來,泗化洲最古老原住民與外鄉人通婚,他們的文化基因早已擴散到周邊鄉村。然而,周邊鄉村未必能夠保存“五相大王”的文化基因。古代兵荒馬亂,人們遠走他鄉,戰亂后又有其他移民遷來,人口大遷移導致周邊鄉村的歷史文化發生斷層,古代赫赫有名的“下里巴人”就在外地失傳了。
泗化洲是躲避兵荒馬亂的世外桃源,戰亂對其影響不大,從未發生過人口大遷移,因而現代泗化洲人保存著“五相大王”的文化基因。泗化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遠古先民培育的貢品荔枝,便是下俚文化的源頭。

民國手抄本《蒼梧縣志》記載稱:“青山廟在泗化洲,有唐碑,字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