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次山
阮元為梧州允升塔題名
梁次山

梧州允升塔,建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為這座塔題名的人叫阮元(1764~1849年),江蘇儀征人,字伯元。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春,乾隆帝主持殿試選拔進士,阮元以貢士資格應考。乾隆帝以“蘊諸心為經(jīng)史實學,施諸政為教養(yǎng)之良”為題,阮元對答時以“知古知今以會通者”為主題進行深入論述,令乾隆帝大加贊賞,點為進士。后來,阮元再歷嘉慶、同治年間為臣,成為三朝元老。
阮元先后為戶部、兵部、工部侍郞,后又擔綱浙、贛、豫等省巡撫,以及跨省份的湖廣、兩廣、云貴總督,再選為體仁閣大學士,享一品階的待遇。
阮元治學嚴謹,重視鼓勵博學與開展學術(shù)研究。他編就的《疇人傳》,羅列了上古至清代中葉時期中外天文、數(shù)學家280人的生平事跡及科學成就,是第一個總結(jié)科技史的人。
這時,英法等國家為擴張勢力,圖謀到中國“掘金”,在向中國輸進鴉片的同時,還不時或明或暗挑起事端。阮元看出這些國家的不懷好意,建議清政府及早應對,他先是在地方上配合嚴加海禁,對于制造騷亂的“外夷”,普鎮(zhèn)以威,后來又修筑海防炮臺,派兵加強守衛(wèi)。道光二年(1802年),有一艘英籍貨輪在廣東生事,引起民憤,時任兩廣總督的阮元下令扣下嚴飭,直到英人認錯,表示遵守中國法令,才將其放行。阮元在兩廣總督任上,英方兵船一直不敢再來尋釁。這種務實的積極防御,比后來的鄧廷楨、林則徐的“禁煙”早了三十多年。
待海防趨平靜,阮元就外出巡視,從廣州溯西江抵廣西梧州,見到江水中突兀現(xiàn)出一個“浮洲”,隨行人員說這是“系龍洲”,由于它距離梧州在明初所建磚石城墻有七里,因此又叫七里洲,宋代所定“梧州八景”中的“龍洲砥峙”便是這里。阮元一行人登岸上島四望,看到錦屏山上建造有一座七層的觀光塔。
阮元對隨員說,塔的建筑形式最初與宗教有關(guān),其音譯叫“浮圖”,用于掩埋、藏置、供奉與佛教有關(guān)的物件。而且,當時的塔是實心的,自下而上包括地宮、基座、塔身和上端的塔剎四個部分。漢代,佛教從天竺傳入東土,塔的形式也同時引進,并起了很大變化。中國的能工巧匠,將原有的亭臺樓閣等傳統(tǒng)風格,與“浮圖”外觀構(gòu)造相結(jié)合,改實心塔為中式空心塔,留有不少門窗,可以分層沿梯拾級而上到各樓層,后來這樣的觀光塔陸續(xù)增加,建造材質(zhì)有磚石、木材、鐵銅等。當時,阮元一行人在梧州看到錦屏山上的這座塔,是用青磚建造的。
隨員聽得入神,趁機說,這里依山傍水,實為風水寶地,阮大人可否賦詩,讓眾人開開眼界?阮元聽了,應口而出:“云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勢欲上騰。梧風吉士,從此其興。”隨后,他將這座塔命名為“允升”。
同時,阮元還為允升塔做了題額,第一層題額為“秀發(fā)梧江”,第三層為“觀文成化”,第五層為“光射斗牛”。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