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少健 文/圖
收藏空間
清新脫俗的翻簧竹瓶
關少健 文/圖

翻簧竹瓶
竹子與松樹、梅花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竹子外形結實挺拔,虛中潔外,油潤光滑,制成藝術品后精致美觀又方便保存,因此竹刻、竹雕備受人們歡迎。
在明代中期,竹制藝術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漸漸受到重視,由此產生了竹雕藝術品制作的兩大派別——嘉寶派和金陵派。嘉寶派以朱鶴、朱嬰、朱維征三人為代表,他們擅用深刻、浮雕和圓雕手法進行藝術創作,而金陵派則以淺刻為主。到清代,竹雕藝術又前進了一大步,出現了“翻簧”和“留青”兩種技法,竹雕工藝制品也因此更清新脫俗。
筆者對用翻簧技法制作的竹雕藝術品特別鐘愛,并有緣收集到一個產自浙江奉化的六角翻簧竹瓶。早年,筆者在一位朋友家看到這個竹瓶時,愛不釋手,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到時隔數年,筆者發現這個竹瓶已在一位新的藏家手上,這位朋友見筆者愛之心切,便以友情價轉讓與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欣賞和研究,筆者對這個竹瓶有了初步的認識。
翻簧竹刻一直以來都是寧波奉化的傳統工藝。筆者手里的這個高23厘米、口徑7厘米的六角翻簧竹瓶,是制作于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其瓶身以詩、書、畫構成一幅傳統的山水畫,畫中山石嶙峋,樹木挺立,江中百舸爭流,畫面布局疏密得當,格調淡雅。該瓶的其中一面鐫刻“兩江流水 千帆若梭”,另外一面鐫刻“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落款為浙江奉化作(以地名落款就是那個年代的特征)。
翻簧竹刻工藝在寧波一帶流傳至今已有100多年。由于那里是大毛竹的主要產地,因此翻簧竹刻工藝品的原材料資源非常豐富。而其制作工藝也頗為講究,工匠通常選取口徑大、竹節長的鮮毛竹,去青皮,取里層2毫米厚的竹簧,用水煮后壓平,再用膠將其黏在木板或竹片制成的半成品上,拼接時必須做到天衣無縫,再施雕刻或繪畫裝飾工藝。制作一件翻簧竹刻工藝品,一般要經過造型、彩繪、細刻、油漆等工序,這些作品潔凈嫩黃如同象牙,顯得鮮艷悅目。
目前,翻簧竹刻工藝品在寧波各地多有生產,但以奉化的最為有名,品種有臺燈、花瓶、花鳥,所雕刻的作品既有中國畫傳統的白描,又有篆刻金石的古樸蒼勁風格,可謂美不勝收。
竹刻竹雕藝術品的收藏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和文化內涵上。所以,對于竹刻竹雕的收藏,應該把握幾個要點:刀工、年代、藝術水準、與標準器和文獻記載的對應關系、保存狀況等。近幾年的竹刻工藝品行情一路看漲,傳世作品可遇而不可求,有專家建議藏家在關注明清竹雕作品的同時,也可以適當關注活躍于竹刻竹雕行業的當代名家。與明清竹刻竹雕相比,當代的竹刻竹雕在題材和載體上顯得更加多元靈活。
責任編輯:黃秀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