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
以《張衡傳》為例談人物傳記類文本的閱讀策略
李 迪
傳記是一個真人的故事。主要是以零星的生活片段和細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風貌,除了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一般是不能虛構的,也不能以事件沖突構成故事情節來刻畫人物。一本傳記是關于生活、歷史、男人或女人及一群人的一種敘述。我們從很早以前就接觸到傳記類文本,中學時,在中學生必讀書目中就列有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傳》)。進入高中后我們開始學習文言類的人物傳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等。人物傳記類文本的閱讀是有規律可循的,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來探討文言文人物傳記類文本的閱讀方法。
傳記 名人傳 文言類傳記
傳記有很多的類型。我們最常見的主要有兩種:定案本和授權本。定案本的傳記是對一個人的一生作詳盡完整的學術性報告,定案本的傳記絕不能用來寫活著的人。定案本的傳記是歷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人和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就像從他本人的眼中所看到的那樣。如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不僅詳述了蘇東坡興衰榮辱的一生,而且也反映了蘇東坡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政治境況。授權本傳記與定案本傳記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類文本的作者在寫作時可能會帶有一定的偏見——這是作者希望讀者能以這樣的想法來看書中的主角,這也是傳主希望世人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傳記類文本主要集中在必修四的第四單元,具體的篇目有《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蘇武傳》(班固)、《張衡傳》(范曄)。按照上面的傳記分類,這些篇目應該屬于定案本的人物傳記。在閱讀這類文本時我們要遵循人生軌跡-事跡貢獻-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邏輯線索。
這里所說的人生軌跡即是作者所敘述的傳主的人生軌跡。
大部分的人物傳記是以時間為順序來梳理傳主的人生軌跡。如在《張衡傳》中,作者寫他:字子平,南陽郡西鄂縣人。年輕時擅長寫文章,曾在三輔一帶游學。永元中,被推舉為孝廉,沒有去應薦。順帝初,曾兩次調動官職,又擔任太史令。陽嘉元年,他制造出候風地動儀。永和初,張衡離開京城,擔任河間王劉政的相。永和四年,去世。作者在這里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從他年少時的求學到他成年后的做官一直寫到他的去世。把他的一生通過寥寥幾筆給串聯了起來。我們讀者在閱讀時也要深入文本學會梳理傳主的人生軌跡,這樣有助于我們快速、高效地理解這篇文章。
即傳主一生中主要的行為事跡和對那個時代所作的貢獻。
作者在敘述傳主的人生時,為了表現傳主的某些品質而會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件。如在《張衡傳》中作者寫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當時的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到一般官吏沒有不極度奢侈的。在這時,張衡不懼權貴,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出了聞名后世的《二京賦》,借此用來諷喻和規勸朝廷。在漢順帝初年的時候,張衡曾離開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又奢侈,不遵從典章法制;又有許多豪門大戶,彼此勾結起來專干壞事。張衡一到任,就暗中查知奸黨的姓名,同時收捕,于是舉國上下秩序井然,人人都稱贊他政治清明。通過這些事件寫出了張衡從政為官的態度:不貪圖榮華富貴,不攀附權貴,敢于向邪惡勢力作斗爭,敢于對不良的社會現象發表出自己的看法。
除了此,作者還列舉張衡在天文和歷法等方面的貢獻。如,寫他通曉器械制造技術,尤其對研究天文陰陽歷算更專心。他精心研究考核天文、氣象,精妙而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道理,制作了渾天儀,并寫成了《靈憲》、《算罔論》等書。
他曾制作出候風地動儀。這種地動儀可以提前告訴人們即將到來的地震為人們敲響警鐘,也可以測試出地震發生的方位。人們都很嘆服地動儀的精妙,肯定了張衡在這方面的貢獻。他的這個發明創造給遠古那個封建、愚昧、落后的時代帶來了曙光。
這里的思想觀點是作者通過為傳主作傳所傳達出來的傳主的思想觀點。
在《張衡傳》中作者通過對張衡一生的敘述,向我們傳達出了傳主在治學上、政治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思想。治學上:1、通過介紹他的品行,他雖才華過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神情。平常舉止穩重,性情淡薄寧靜,不喜歡結交庸俗的人。這些都暗示了他穩重自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2、寫他創作《二京賦》來刺世,表現出他嚴謹的創作態度。政治上:傳達出張衡不慕富貴,不畏強權的態度。數次征召,他都不應。說明他不慕名利,即使做官也只是想借自己的力量為貧苦老百姓謀求福利。科學上:他閱讀廣泛,尊重科學,敢為人先。所有這些通過作者的敘述把傳主的思想傳達給讀者,也讓我們讀者通過閱讀《張衡傳》而從傳主身上學到他為學做人、為官治世的思想。
情感態度即作者對傳主的情感態度。
作者在創作傳記時,對傳主的態度主要有三種:積極正面的支持,消極負面的批評,以及既不贊揚也不批評的中立態度。通過通讀文本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本文時對傳主張衡是持贊揚支持的態度的。這樣一來,我們就確定了這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本文選自《后漢書-張衡傳》,,主要節選了他在政治、文學和自然科學三個方面成就的有關段落。
作者在傳記中贊揚歌頌張衡的事跡與貢獻外,從中還揭示出了張衡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政治社會現狀。西漢末年,由于階級矛盾漸趨激化,形成了全國規模的農民起義。東漢統治者為加強統治,把封建迷信思想與儒家經典結合起來,以此來麻醉人民的意志。作者借此文也間接地抨擊了當時的政治弊端。
通過對《張衡傳》一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按照人生軌跡-事跡貢獻-思想觀點-情感態度這一方法來閱讀傳記類文本是快速且有效的。為了驗證這一方法的有效和合理性,我翻閱了2016年課標全國一的高考試題。在語文文言文部分是一篇人物傳記《曾公亮傳》,在這篇文章下面有四個題目,其中一個題目是: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協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
這一類型的題很明顯是對文章中傳主的事跡、貢獻來考查的。如果我們在開始閱讀時就遵循這樣的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就依照此方法來梳理歸納傳主的事跡。那么,當我們閱讀完這篇文章來解答后面的習題時,我們就不用再把選項帶入題中來一一檢查選項的對錯了。這樣就為我們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大大地提高了文言文閱讀的效率和水平。
[1]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彭愷奇、陳果安、李幼奇、曹天喜、劉良初.文學寫作學[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5.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楊棟梁.傳記文閱讀指津[J].語文教學與研究(下旬刊),2017,(2).
[5]吳銅運.高中文言文譯注及賞析[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5.
(作者介紹:李迪,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