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麗
在課堂教學中背景音樂的使用策略
唐曉麗
雨果說:“音樂、文學、數學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三把鑰匙。”可見音樂不僅是用來娛樂消遣的,尤其對于中學生,是教學最好的催化劑。如果將優美的旋律恰當地運用到像語文、英語、歷史等學科教學中,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學習激情的目的,下面結合學科,以及背景音樂的特點,將音樂運用于課堂教學做一些粗略的探索。
傳統的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輸入,而且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內容都很死板,所以從上課的開始就奠定了整節課的節奏,使得學生在這種沒有新意的“開場白”中就感覺到這一節課必定是枯燥的、無趣的。于是大部分的學生就產生了疲勞感和厭倦感。如果我們老師在根據教學科目內容,做好音樂上是導入,比如用旋律導入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聽覺感官,再配以教學內容的圖片,很容易使學生的思維聚攏起來,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情緒也會處于興奮的狀態,這樣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科的教學氛圍之中。比如,如果在教學杜牧《赤壁》時,選擇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那深沉、渾厚的樂曲將學生立馬帶入萬馬奔騰、驚心動魄的戰爭氛圍之中。在政治歷史教學中,尤其是在進行當下核心價值觀以及國家方針政策講授時,這些高大上的知識,如果一開始就進行,對于中學生來說,很可能會使課堂沉悶。可以選擇一些在學生中流傳廣、迎合學生口味且具有教育意義的背景音樂。不僅切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且更加容易被他們所接受。這不是簡單的迎合,而是一種與時俱進,用更貼合學生的方式有效地教學。
當代的教育理論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并通過合作探究,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學生在自主思考問題的同時,總會出現相同的問題,即在表面上認識文本,淺層面懂得知識,沒有深入的體會深處的東西。而音樂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借助音樂來解讀知識,深化理解知識,不僅能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是文化類的文本,這樣可以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換上作者的行裝,做一次心靈的游歷,從而感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教授李清照《武陵春》這節課的時候,可以適時地播放網絡歌曲“武陵春”。學生不但感受到了更深刻的詩詞內涵,也在不知不覺中將本首詞記在了心里,理解地深入了詩詞,也使得學生增加了對相關知識做探究的興趣。用音樂渲染情境,重要的是結合學科特點與教學內容的屬性,選擇好背景音樂,這樣有利于營造氛圍,拉近師生的情感,還有利于打開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說,文章結尾要有韻味,使人覺得余音繞梁,不絕于耳。學科教學中,課堂收束也是要講究藝術。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結語”,使它在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能讓學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創新。我在反復地實踐發現,配樂的結束語往往會引起學生更濃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地尋找有關本節課內容的資料,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獲得的知識也更全面了。此外,配樂結束語的出現也使得整節課成為聯系的整體,使學生有種欣賞藝術作品的感受,陶醉在這渾然天成的文學殿堂里。如果是語文老師,教授《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播放一首簫獨奏,聲音低沉,偶爾夾雜些風聲,使得學生頻頻皺眉,讓學生在頭腦中塑造孔乙己的形象。在背景音樂的節奏中,學生們情緒高漲,思考著,感受著,同時為下一課做好了很好的鋪墊。配樂的結束語,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的吸收變為主動的探索與思考。
有旋律的課自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我們的課堂畢竟不是舞臺,不是嘩眾取寵的地方,我們不能把純粹的藝術硬搬到課堂上。然而它們畢竟有相通的地方,用和教學內容非常相近的音樂,死死吸引住學生。讓音樂把學生學習之情牢牢地控制住,促使學科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在實踐中,我們盡可能取其精華,完善教育手段與方法,使教育成為學生主動并樂于參與的活動,享受其中,點燃激情。音樂對于學科教學的幫助是很大的,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做到有的放“樂”,恰到好處。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