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是吾
前因后果
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可謂是個“奇跡”。只用了這點時間,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起步又是如此的低。
但文化呢?根本無法與之相配。所以,“經濟大發展,為什么美術無大作”成了中國美術界普遍的綜合焦慮癥。
其它的文化門類也是如此。文學倒成了例外—諾貝爾文學獎化解了中國文學界的集體焦慮。
其實,馬克思就說過:“關于藝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仿佛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他還舉了古希臘、莎士比亞與現代社會比較的例子。
但是,經濟發展與美術大作的正相關性在中國畫史上也不乏先例??纯?,明代因絲綢業而成經濟中心的蘇州,產生了“吳門畫派”;清代因鹽業而成經濟中心的揚州,產生了“揚州畫派”;清末因現代資本而成經濟中心的上海,產生了“海上畫派”。各領一時畫壇風騷,并在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留下一大批經典之作,影響直至今天,以及往后。這都是“商業”與“美術”的事。
曹增節認為:“整體藝術的狀態與社會經濟是有關聯的,但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與社會經濟是否發達又可以沒有關系,就像一個身價7.5萬歐元的球員可以戰勝身價千萬的球員一樣,關鍵還是要看藝術家本人?!?/p>
趙健雄認為:“當下的多數畫家幾乎沒有宗教背景,而對革命的信仰則消解得差不多了,強調自信正因為自信不足,而一切世俗的藝術與偉大總難免存在距離。書畫盡管也建筑在物質基礎上,卻是精神產品,無法讓人感覺到照耀、激勵、舒適或悲喜,也就沒多少意思,更與‘大’無緣?!?/p>
王犁認為:“經濟大發展了,我不關心能不能出大作品,相信只要有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愛咋咋的,文化自有自己的生態,能為吃飽飯后的人們奉獻需要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