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胡莉
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美術館
編譯:胡莉
本文介紹了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美術館的歷史沿革以及在澳大利亞及亞太地區當代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本文還為讀者呈現了美術館收藏的不同類型、極具特色的澳大利亞土著藝術收藏品。
澳大利亞土著藝術,收藏,現當代藝術
地處布里斯班南岸文化區的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美術館,座落于兩棟毗鄰的河畔建筑之間。美術館致力于成為澳大利亞、亞洲以及太平洋地區頂尖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
美術館擁有17000件古典和現當代藝術作品,為澳大利亞的動態藝術項目以及國際展覽提供平臺。同時,美術館是兒童藝術中心所在地,引進了世界頂尖藝術家的互動藝術作品,還有唯一一個在澳大利亞藝術博物館專注電影設備的澳大利亞電影資料館也位于館內。
此外,美術館還經營了自己的零售店、咖啡店和餐廳,以此來支持美術館的運營。
19世紀末,經過昆士蘭藝術家艾薩克·沃爾特·詹納和R·戈弗雷·里甫斯的游說和努力,一個國家美術館得以建立,這就是1895年開館的昆士蘭國家美術館。開館之初,美術館只占用了一些臨時性的場地,直到1982年,才遷至位于布里斯班南岸的永久館址。
1993年,亞太三年展(APT)的初次舉辦讓該地區的藝術作品得到了關注,而APT展事的持續舉辦,為美術館又添一棟新建筑,用以展示不斷增加的現代藝術收藏品。2006年,現代藝術美術館開館,形成了一個兩校區機構。
昆士蘭美術館和現代藝術美術館僅僅相隔150米,這兩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建筑將藝術和人聯系在一起。
作為布里斯班南岸文化區最早的一部分,昆士蘭美術館大樓于1982年向公眾開放。 2006年12月,羅賓·吉布森設計的一個新入口加在了斯坦利之地上,這是一個巨大的玻璃結構,透過它,參觀者可以看到里面的東西。
2002年7月,經過一場建筑競選比賽,昆士蘭政府委任一家悉尼公司的建筑師來設計美術館的第二館址——現代藝術美術館。
亞太三年展(APT)是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美術館當代藝術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項。自1993年起,APT系列憑借其獨特的視覺景象和跨文化洞見,吸引了超過3000000參觀者前往觀看。APT讓美術館聚焦昆士蘭地區,并促進了世界上重要的當代亞太收藏的發展。
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美術館亞太委員會成立于2015年,是澳大利亞、亞太地區支持APT發展的領袖人物會員機構。
昆士蘭美術館&現代藝術美術館收藏17000多件來自澳大利亞及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范圍涵蓋人們能想像到的各種類型,擁有享譽世界的當代亞太藝術收藏。
歷史積淀和未來憧憬塑造了收藏品的特點,它們不僅記載了美術館過去,還表達了未來的志向。
美術館都會認真考慮,每件進入收藏的作品,怎樣才能促進作品間更好地對話。
理性的冒險與文化的記錄,這些收藏是美術館最重要的一部分。
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文化的藝術表達,來自澳大利亞各個地區,凝聚在美術館收藏的澳大利亞土著藝術作品中,體現了本土和托雷斯海峽島上居民文化的多樣性,以及昆士蘭地區的經歷。
并且,澳大利亞土著藝術收藏聚焦當代藝術,包括油畫、雕塑、版畫、攝影、視頻和裝置,它還包括來自澳大利亞各地、最重要的當代土著纖維藝術,有天然或引進材質制成的物品,與纖維相關的雕塑品、畫作和印刷品,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主題和故事。
人們可在昆士蘭美術館“隨時、隨處”(Everywhen, Everywhere)欄目觀看收藏品展示。該欄目專注澳大利亞土著藝術,探索實現愿景的觀點,正如著名澳大利亞人類學家、評論家WEH·施藤那所言,在“隨時”(Everywhen),所有時代的知識和歷史匯集,以告知當代和未來的存在。
在歐洲人到來之時,澳大利亞是超過250個土著民族的不同視覺藝術傳統的家園。 昆士蘭地區形態各異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文化素材。美術館致力于發展早期澳大利亞土著藝術收藏和藝術品,更好地呈現澳大利亞千姿百態的視覺藝術傳統和昆士蘭土著部落精彩的歷史。
澳大利亞土著藝術收藏中最早的畫作是威廉·巴拉克的《狂歡宴會》(澳洲原住民的慶祝跳舞會舞歌),他是一位1880年代,來自維多利亞的烏倫杰瑞(一個澳大利亞土著民族)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東約克藝術家喬·路特斯,憑借風格獨特的1950—1960年代昆士蘭北部和東南部水彩畫,成為水彩畫的杰出代表,甄選的1960年代霍普瓦爾(昆士蘭北部地區地名)樹皮畫也豐富了那個時期的館藏。
還有一些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皮畫,其中包括來自1948年美國澳大利亞科學考察阿納姆地區的畫作。
在2003年展覽“故事之地:約克角城的土著藝術和熱帶雨林”之后,來自昆士蘭北部地區的大量作品收藏得以發展,其中包括:來自奧魯昆的一些重要雕塑作品,藝術家莎娜庫比(Thanakupi)的陶瓷作品、亞拉巴布(Yarrabah)的陶瓷和纖維制品。美術館擁有包括羅絲拉·納默克、薩曼莎·霍布森、麗莎·密歇、羅伊·麥基弗、多麗絲·普拉特、菲奧娜·歐米恩尤和晚期的小阿瑟·龐比根。
昆士蘭城市土著藝術家是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實踐的引領者,在海外也極具代表性。弗農·阿·基、理查德·貝爾、戈登·胡基、菲奧娜·富利、阿奇·摩爾、朱迪·沃特森、托尼·阿爾伯特和晚期的文森特·希瑞克分別在畫作中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政治和社會見解。
城市土著藝術家的其他作品包括布魯克·安卓、克里斯汀·托普森、吉娜維夫·格雷夫斯的攝影、視頻和電影作品,附帶德斯蒂尼·迪康、麥克·瑞雷和瑞奇·梅娜德的攝影套裝。
昆士蘭孕育著澳大利亞兩種獨特土著文化:土著民族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藝術。美術館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托雷斯海峽島當代藝術收藏,這是最初用于藝術表現的印刷品和雕塑。
2011年,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大地、海洋和天空:托雷斯海峽島民當代藝術”,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當代托雷斯海峽島民藝術呈現,創作和獲取大量重要作品是展覽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些作品包括羅西·巴庫斯的印制絲織品,實加·巴西的水彩作品,布萊恩·羅賓遜充滿敬意的天花板版畫,達利恩島藝術中心的藝術家們的炭畫,以及由耶斯·莫斯比、比利·克里斯和帕特里克·泰德創作的鬼怪織網和跳舞機。
美術館的中部、西部和東部沙漠藝術收藏涵蓋了這個地區所有的便攜藝術。早期的帕潘亞委員會,包括邁克·納馬若瑞·塔加帕特嘉瑞、卡帕·麥比塔加那·塔加帕特嘉瑞、揚普路路·塔姜嘉瑞伊等人從一開始就參與了藝術運動的制定,然而,20世紀80年代,出自猶塔·猶塔·唐吉格拉等著名藝術家的大量藝術杰作展示了皮圖族人在他們自己國家金托爾和凱威瑞庫拉建立家園的政治力量。近期的著名藝術家喬治·塔姜嘉瑞伊、瓦朗庫拉·那潘盎卡和晚期的多琳·瑞德·那卡瑪拉的畫作詮釋了該地區藝術持續的相關性以及革新。
來自烏托邦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著名的艾米麗·凱姆·肯瓦雷耶、米妮·普威勒以及安吉麗娜·恩格爾,提供了來自中心東邊的視角。來阿南格族繪畫中心藝術家們的作品,尤其是是七件由來自阿瑪塔女藝術家合作完成的畫作和其他一些來自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的作品,追溯了不屈不撓的當代藝術運動的持續性。
從19世紀30年代年代晚期至今,赫曼斯堡學院的風景水彩畫是最持久、最重要的澳大利亞土著藝術運動之一。阿爾伯特·那瑪特吉拉的一幅畫作是美術館最早取得的土著藝術作品,之后在1979年取得的30件赫曼斯堡畫作饋贈進一步豐富了美術館藏品。
更近期取得的丙烯畫和來自赫曼斯堡陶藝家的陶器,那瑪特吉拉后裔和其他赫曼斯堡學院藝術家的水彩風景畫展示了其藝術運動遺產重要性。該收藏展示在美術館2009年的區域巡展“那瑪特吉拉至今”部分,其中包含充滿生機的當代陶器和來自赫曼斯堡女性&當代水彩的丙烯繪畫。
來自被澳大利亞的收藏包括中空的木頭埋桿,一批晨星桿和許多來自濱海社區加里溫庫帶有裝飾羽毛的物品。新銳的年輕藝術家,蓋伊比·戛納姆巴的作品標志著阿納姆地區藝術的新發展。還有來自珀斯的資深女性藝術家的畫作和纖維作品,以及一系列頂尖提維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油畫、版畫、普卡瑪尼柱和樹皮籃子。
羅孚·托馬斯、奎尼·麥肯錫、梅布爾·朱莉、喬治·沃拉比等人的畫作擴大了金佰利收藏。艾倫·格里菲斯全套的羊毛性能雕塑、羅伊·維甘的用撐開的架勢架、奧布里·替根的珍珠貝掛件等讓金伯利和西北展覽部分成為收藏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
自2003年起,美術館就建立了絲質蠟染織物收藏 來自各種中部澳大利亞藝術中心的超過300件土著纖維作品,形成了收藏中一個特別的亮點。許多頂尖纖維制品藝術家,如伊馮·庫瑪齊、雪莉·麥克納馬拉、麗娜?亞瑞庫娜、朱迪·貝依龐戈拉,他們的作品是近期才得到認可的流派的杰出代表。這些作品被展示在2009年“浮生:當代土著纖維藝術”展覽中。在這個地區,天然與合成材料的編織作品和纖維相關的物品、畫作和印刷品結合在一起。阿納姆地區的藝術家提供了大量的美麗作品,然而,居住在城市的藝術家們突破新領地,不斷拓展收藏的疆界。
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
Compiled by:Hu Li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the imporatant role 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 plays in contemporary art of Australia,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Also, different collections of Indigenous Australia art are demonstrated.
Indigenous Australia art, Collecti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