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冰
鮑勃·迪倫的另一面
□陳世冰

鮑勃·迪倫
桂冠詩人,無數的矛盾集合體;完全不為人所知,像一塊滾石……他曾經被分析、定級、調查、檢驗、拒絕,但是從來沒有被弄明白過。他就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民謠歌手、詩人鮑勃·迪倫。
大學期間,鮑勃讀到了美國最偉大的民歌手伍迪·格思里寫的自傳體小說《奔向榮耀》,小說講述了格思里扛著一把吉他在美國各地流浪的經歷。鮑勃迷戀上了格思里,并開始模仿他的口音,翻唱他的歌曲。
鮑勃從大學輟學了,來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咖啡館。他一只手拎著行李,一只手提著一把破吉他,對咖咖啡館老板說:“我從北部來,剛到紐約,我想唱幾首歌,行嗎?”演唱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但他模仿格思里的神態和口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之后,他在咖啡館的沙發上度過了在紐約的第一個夜晚,也開始了他傳奇的音樂生涯。
當時的格林威治村不僅是全球民謠的中心,也是各種前衛藝術恣意串門子的地方。鮑勃除了扒帶子學習民謠,還在各類酒館中吸取各種音樂精華。
他去找格思里,唱歌給偶像聽,并當場寫了一首《給格思里的歌》。格思里愛惜地告訴他:“你的嗓子是天生唱民謠的,但是不要純粹地模仿我,必須要有你自己的音樂。”
一年后,他被傳奇制片人哈蒙德相中,簽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成為新生代男民歌手中第一個被主流大唱片公司簽下來的人。
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的唱片《答案在風中飄》一經發布,便引來了購買狂潮。
鮑勃成名之后,媒體靠吹捧他來擴大受眾,唱片公司則不斷和他簽約發行唱片來賺錢。這一切,漸漸地讓鮑勃身不由己,他意識到自己從事音樂的初心不能得到表達,他需要突破和改變。
鮑勃和幾個朋友一起駕車走遍美國,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這個國家。回來后,他創作了新專輯《鮑勃的另一面》。他對朋友們說:“看看周圍,那么多人把責任推給了槍炮和炸彈。可這個題材正變得越來越無聊,這個世界所面臨的危機要遠比這些殺人武器更深一層。”
通過這張專輯的發行,鮑勃告訴世人,他將徹底擺脫一切,成為一個自由歌手。
連續幾張瘋狂暢銷的專輯讓鮑勃確立了民歌之王的地位,他被包圍在鮮花、掌聲和喝彩之中。但鮑勃心中出現了不安現狀的苗頭:“我常問自己,你會去聽鮑勃的演唱會嗎?一個人,一把吉他,一架口琴,太單調了。”
這一年,從倫敦成長起來的披頭士樂隊正式打入美國流行音樂市場,每到一個城市,樂隊都會受到歌迷們的圍追堵截,再大功率的音響都會被尖叫聲淹沒。
鮑勃也來到披頭士樂隊的演出現場,歌迷們幾近瘋癲的尖叫讓他震撼不已。鮑勃潛下心來研究搖滾音樂,決定改變傳統民謠的演出方式,用時髦的西裝和尖頭皮鞋代替牛仔服和工裝,樂隊也完全電聲化,但這等于是完全背叛了
民謠。次年春天,鮑勃的新專輯《席卷而歸》發行。“不要跟隨領袖,當心你的停車計時表……不聽氣象預報,你也知道風往哪里吹。”首曲《地下鄉愁藍調》,鮑勃機
關槍似地吐出所有挑釁,詼諧的歌詞伴著強烈的搖滾樂把聽眾搖了個措手不及。《席卷而歸》是鮑勃打造美國版“民搖搖滾”的初步嘗試,也是他首張銷量過百萬的唱片。至此,鮑勃邁入了搖滾明星的行列。
在一次民謠節的舞臺上,鮑勃披著黑色披風衣,用最沙啞的嗓音,唱起了在很多人看來意味著墮落與謊言的電子噪音,氣得民謠前輩彼得西格沖上舞臺,要用斧頭砍斷音響的電源線。鮑勃讓助手把彼得西格請了出去,轉身對樂隊喊道:“把音響開到最大。”然后猛地一跺腳,重重地刷下吉他,狂風驟起,地崩山裂,歌詞在顫抖:“那是種什么感覺,你孤立無援,你無家可歸,你默默無聞,像一塊滾石……”這首長達六分多鐘的《像一塊滾石》將隱喻堆疊進電聲,最后橫亙為搖滾史上的里程碑。那一年,從美國到英國巡演的每一場演出,鮑勃都在對抗臺下的叫囂,對抗人們對被背叛與對未知的惶恐,就像他在一首歌中唱道的:“某件事正在發生,但你對此一無所知。”
為了緩解巨大的精神壓力,他開始吸食毒品。他常常深夜坐在打字機前,吸著大麻,寫下一行行充滿晦澀意象的詩句。人們這時才發現,那個光明昂揚的民謠詩人轉身變成了
一個搖滾客,墜入另一個黑暗囂烈的世界:花不完的錢,睡不完的姑娘,吸不完的毒品。
全球巡演結束后,鮑勃精疲力竭,他回到了家,想和新婚妻子好好過日子。但是在一個明媚的午后,他騎的摩托車后輪突然卡死,他被拋向天空,腦袋著地,頸骨開裂。他的經記人格羅斯曼向媒體封鎖了一切消息,鮑勃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
車禍救了鮑勃一命,毒品和過度的工作已經快把他燒盡了。他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生活,他發現自己已經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了,毒品正慢慢成為他最大的敵人。于是,他利用這個機會,推掉了所有演出,在醫生的幫助下戒了毒。
遠離聚光燈的中心,他開始迷戀閱讀《圣經》。在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他的創作就和《圣經》聯系在一起了,音樂風格再一次發生了變化——他回歸了溫暖抒情的鄉村民謠,而歌詞也不再直指社會現象。
民謠是鮑勃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詩意的歌詞則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從出道開始,美國的一些主流評論家就說,鮑勃的歌詞完全能夠脫離曲調被當作詩來讀,有的評論家甚至認為他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詩人。外界的各種褒獎沒有令鮑勃沾沾自喜,他對媒體說:“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是一個游吟詩人,一個搖滾民謠的遺跡,一個從逝去時代過來的詞語匠人。”
上世紀90年代,鮑勃開始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此后又數次被提名,雖然一直沒有獲獎,但他歌詞中的詩歌特性得到了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可:“鮑勃把詩歌的形式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他的歌充滿激情地表達了對民權、世界和平、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嚴重的全球問題的關注。”
歷時三年,鮑勃在手動打字機上敲出來的回憶錄《像一塊滾石》出版,將他詩人和散文家的情懷表露無遺。該書進入《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榜單長達19周,還被全球數十家著名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鮑勃憑借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獲得第92屆普利策委員會授予的特別榮譽獎。
除了音樂和文學成就,鮑勃在繪畫方面的才華也為人津津樂道。德國著名的開姆尼茨美術館負責人莫辛格有一天去紐約出差,她無意間在一家古籍書店發現了幾張鮑勃畫的素描,深深被吸引的莫辛格馬上和鮑勃取得了聯系。于是,在全球開過無數次演唱會的鮑勃在德國第一次舉辦了個人畫展,展出了他在全球舉辦巡演時用畫筆記錄下的所見所聞。他在演出間隙,用素描、炭筆畫的方式記錄了冷寂的自然風景、旅館的房間和蕭瑟大街上的人們,起名《憔悴的空白系列》。
2016年10月13日,鮑勃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編輯吳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