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強
高安采茶戲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之一。我作為一名基層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者,自宜春藝校高安采茶戲專業學習畢業后,從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輔導編排和組織工作已經多年。但每次提起采茶戲藝術,內心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感到興奮和感慨!這次非常有幸,參加了由江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主辦,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第六屆江西藝術節舞臺藝術觀摩研討培訓班。在為期八天的觀摩學習當中,通過觀摩演出及學習研討,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不僅讓我欣賞了近年來我省藝術舞臺上的精品佳作,同時也學習到了一定的舞臺藝術理論知識,著實讓我大開眼界,贊嘆不已!
這次的省城學習觀摩,省藝術研究院也給所有學員們布置了作業,讓同學們去寫一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因我對高安采茶戲有著濃厚的情感,故而毫不猶豫就選擇了由宜春采茶歌舞劇院精心打造的現代采茶戲《南田印象》作為我的評論習作。當然,我深知自己學識淺薄,寫作能力有限,既未具備扎實的文藝評論水平,也不敢向敬重的前輩和老師們的作品“說三道四”,萬一說得不妥,豈不是貽笑大方……思前想后,我還是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和角度來簡單談談自己的直觀感受。
大型現代采茶戲《南田印象》在江西省藝術中心大劇場展演??赐曜钪庇^的感受是:劇情緊湊,脈絡清晰,主要人物形象豐滿,唱詞優美,舞臺設計和音樂效果精美、震撼,地方氣息濃郁。很顯然這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采茶戲了,除了它的創意構想、人物形象的刻畫之外,還融入了話劇、舞蹈以及現代音樂等多種舞臺藝術元素。其形式多樣的舞臺表現形式或許已是它能夠被現實所接受并產生共鳴的原因。
該劇反映的是一位文化局副局長夏雷到基層黨組織南田村任第一書記,該村是一個“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村”。夏書記利用自已原文化工作的經驗,緊緊圍繞“強核心、聚民心、促發展”的宗旨,整治村級組織建設,化解干群矛盾,留住青山綠水,促成致富村民的養生養老項目“南田印象”落戶南田。在面對原村支書楊山根,喪失黨性原則、手段齷齪陰險,利用部分村民的斗惡陋習的百般阻撓下,夏書記沉著應對,一手抓精神扶貧,一手抓項目引進,短時間內讓沉寂的山村活起來,亮起來、樂起來、立起來。
《南田印象》有強大的主創陣容,從編劇到導演,從藝術總監到作曲配器,包括主演等都是當下地方戲曲界名聲很響的藝術家。經過他們反復創作修改、提煉升華,最終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有別于傳統采茶戲的新的采茶戲表現形式,其獨特的風格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該劇的每一幕演出都是無縫銜接,沒有以往劇目的分幕,對場景的轉換和劇情的推進,通過燈光的變換自由調度,根據劇情的需要來突出不同場次的主要人物。舞美方面也很用心,兩輛挖掘機的巧妙設計,夜場戲中反面人物的燈光設計等,把人物性格特點及心理活動,表現得自然流暢。
戲曲要讓人坐得住,除了劇情吸引人外,唱腔和音樂動聽也是非常重要的。該劇的唱段音樂與傳統的采茶戲唱腔有著明顯的不同,讓人感到有改進和創新,我覺得這種創新不僅能讓演員唱起來上口,而且觀眾聽起來也悅耳動聽,如劇中還運用了經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音樂元素等。另外,30多人的樂隊,在傳統的采茶戲演出中是少見的,除了傳統的戲曲鑼鼓、揚琴、高胡、二胡等,還加入了長笛、黑管等管樂器及電聲樂器,讓觀眾感受到了民族樂、打擊樂與古典西洋樂、現代電聲樂互融而帶來的多元音樂藝術的享受。
《南田印象》中語言生動活潑,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在劇中人物的名字上,象“山根”“辣子婆”“香花”“夏老倌”“楊老歪”等都充滿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人物對白上,大量運用了高安方言,“矮子步”“扇子舞”等具有地方采茶戲特色的編排和運用,讓觀眾在觀看時倍感親切。
藝術沒有最好的,卻有最美的,但追求絕對完美的藝術作品是有遺憾的。本劇的劇情設計比較老套,在人物設定上也存在著陳舊性,(如全劇中心事件中項目投資人不是歸國華僑就是臺灣老板等);還有主要演員在劇中的肢體動作和舞蹈演員的設計編排上,缺乏創新性,略顯死板和僵硬。另外主要演員的臺詞設計上幾乎近似于口號化,而生活化的臺詞不多等等。
當然,我們深知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領風騷的文化藝術形式,在文化資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雖然當下的高安采茶戲與她曾經有過的普及和輝煌有很大的差距,但我相信創作出一部集“思想、藝術、觀賞”于一體的優秀舞臺作品,還是可以折服觀眾,并與觀眾達成共鳴。當今的文藝作品需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傳播華夏文明正能量,唱響新時代主旋律,切合實際的反映生活當中的真善美,不要一味要求“高大上”,而是要做到“精細美”,讓傳統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讓傳統戲曲與現代藝術元素有機的揉合,創新而又不失本質,真真切切的創作出既符合現代老百姓口味和審美情趣,又具有一定藝術價值、藝術品味、藝術美感的舞臺藝術精品,才是每一位基層文藝工作者的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