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驪歌回環》與《先生的故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應憶航
記得是2013年4月下旬,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年會在杭州舉行。討論環節曉光、朱海、李廣平、李昌明、秦庚云等諸位名家老師作了主題發言,秦庚云的題目是《感覺當下歌詞》?!案杏X”一詞,似有浮光掠影之嫌,細聽,卻有多維度梳理和理性觀照。他以一雙敏銳的眼檢視當下歌詞盛況背后的問題,就如何提高作品質量談了一番看法,令人印象深刻。之后,我將此文薦錢建隆主編,他也覺得內容扎實,有自己的見解,如能引發點關注或爭議是好事。此文便在2013年《花港詞刊》夏季卷上發表。
我對秦老師說,有滿意稿子別忘了給《花港》。他果然信守承諾,不時發一些新寫的詞論來。到2016年底,大約陸續發了十五、六篇,不經意間就成了刊物的“專欄作者”了。欣慰的是,這些文章讀者反響不錯,大多數后來被省級、國家級正式刊物發表或選載。
好文章猶如一棵樹,站在土地上就是生機勃勃的樣子,一枝動,百枝搖。他寫的詞論給我感覺是:文風犀利,旁征博引,氣韻貫通,個別文字即使帶點率真“煙火”,也是激情與才華焚燒留下來的痕跡。尤其在他具體談創作時,一個詞例,寥寥數語,便能將問題點得貼切與到位,沒有醇厚的文化知識積累,沒有艱辛的體驗與打磨,沒有悉心的思考與感悟,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不為積習所蔽,不為時尚所惑”——其學識與才氣,不僅飄逸在他的音樂評論類寫作中,也充盈在歌詞創作之中。寫歌詞,才是他的主業,迄今大約創作了一千多首歌詞,無疑是費力最多、用情最專的。
下面,談談他發表在《花港詞刊》的兩首歌詞。
《驪歌回環》(載《花港詞刊》2015春季卷),是浙江省音協、平湖市合辦的“李叔同杯”全國歌詞大獎賽的一首獲獎作品。《先生的故鄉》(載《花港詞刊》2013秋季卷)為2013年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文聯主辦的“美麗浙江”歌曲征集中的委約作品,由紹興作曲家嚴榮發譜曲,發表在2015年第四期《歌曲》雜志。讓我們先讀一下兩首詞:
驪歌回環
早春的二月,柳枝拂去了風寒,
城南的舊事,還抱著笛聲取暖;
長亭古道,驪歌回環,
聲聲近,聲聲遠,芳草碧連天。
古國懷古,故人思故,
錢塘看潮意翩躚——
離情落下,別夢漲起,
三疊陽關凝望眼。
人間的無常,柳枝搖曳著悲歡,
故鄉的平湖,又長出一座白蓮;
天涯地角,驪歌回環,
聲聲急,聲聲慢,夕陽山外山。
濁酒暖身,清茶明目,
花港觀魚心悠然——
西澗水去,東澗水來,
一輪秋月到窗前。
先生的故鄉
(啊咿喲,啊咿啊咿喂……)
搖著你的長櫓,劃著你的短槳,
讀著你的文章,走進你的故鄉。
沉下時間的錨,撒下歲月的網,
打撈草根鄉鄰、你的小鎮印象。
先生啊先生披著故鄉的夕陽,
岸上飄來羅漢豆的花香,
先生啊先生踏著故鄉的星光,
遠方傳來社戲的鑼鼓,啊咚咚鏘鏘!
(啊咿喲,啊咿啊咿喂……)
搖著你的大櫓,劃著你的小槳,
想起你的神采,走進你的故鄉。
沉下思想的錨,撒下文學的網,
打撈匕首投槍、你的吶喊彷徨。
故鄉啊故鄉打開先生的學堂,
心中三味茴香豆般悠長,
故鄉啊故鄉斟滿先生的老酒,
遠方飛來祝福的炮仗,啊十里紅妝!
(啊咿喲,啊咿啊咿喂……)
先生的故鄉,一條曲曲折折的江,
浪淘風簸的滄桑流進了大海汪洋;
先生的故鄉,一條曲曲折折的路,
走的人多了,便是大道便是康莊……
兩首詞瞄準了浙江藉的中國現代大師級的文化人物,透露出了他對“人物題材”的偏愛。我個人印象中,彌漫的文化意蘊和書卷氣息是他歌詞常有的亮點,這也許就與他的選題有關。他寫李叔同有點悠然而為,而寫魯迅卻多少有點出人意料,因為這是一次“美麗浙江”主題征歌活動。他似乎有點兒執拗,自尋難度。
歌詞這種文體,長于寫景、抒情和輕吟,當大多數作者醉心于浙江的山水風光之美而熱情編織美麗詞藻時,他另辟蹊徑,用全新的視角,用一個外省人的眼光逆流而上,借“先生”這個頗有些份量的人物,來書寫浙江的“人文之美”與“發展之美”。沒有一點野心與眼力,怕是難以從容駕馭的。
這場與現代文人隔空的心靈對話,能否帶來新鮮的感覺呢?
先說《驪歌回環》。此詞的構思,巧在連接,妙在借題,勝在意境。它有一個絕佳連接點,即,近接李叔同《送別》,遠追范仲淹(宋)《蘇幕遮》,橫連電影《城南舊事》《早春二月》(兩部電影均以李叔同的《送別》為插曲);借用其修辭、詩意與畫面,演繹詞作家內心的情感與想象,來詮釋一個新的定義。
《送別》是李叔同為一首美國樂曲所配的填詞,屬我國20世紀早期的一首學堂樂歌,被稱為20世紀最優美的經典歌詞。歌詞精妙又簡短,質地憂傷而凄美: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范仲淹《蘇幕遮》的意境,也是滿目蕭瑟與傷情: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經想象與創造的雙重驅動,柳枝、笛聲、長亭、古道、芳草、別夢、夕陽……一系列原詞意象,在剪輯、詞性轉換并和新的詞匯嫁接中,對接入扣,華麗轉身,將“自古多情傷別離”的感受表現得更為曲折幽深。更為可貴的是,第二段歌詞筆鋒另起,境界新開,在驪歌回環中迎來了“濁酒暖身,清茶明目,花港觀魚心悠然”的溫暖意境,既體現了弘一法師“處世須帶春風”的襟懷,又參透出“悲欣交集”的恬淡與從容,這是對生命境遇具有一種深切個人體驗色彩的表達。一首向李叔同致敬的歌,因被賦予了人生之哲理、生命之禪意而具有了普泛意義,因人性光芒的閃耀而有了超越時空的文化意蘊。
再讀《先生的故鄉》一詞。
當下浮躁的時代已經很少有人讀魯迅了。這個個子不高的浙江紹興人,有著中國最硬的骨頭、最犀利的目光,其硬朗的人格,體現的是中國真正知識分子的理性與良知。學者陳丹青曾說過:“魯迅先生是我幾十年來不斷想念的一個人?!蔽蚁?,秦庚云也有相似的情結,不然,在花團錦簇的題材中,為何對“先生”情有獨鐘呢?
這首于2013年6月成稿的詞,有以下的特點:
一是以江南水鄉的“水”為軸,輾轉與“先生”和“故鄉”相關的情景意象,筆墨集中,毫無枝蔓,將主題一層層推向開闊,顯示出深邃大氣;
二是虛實相生,詞中的主觀意象與動感的情景畫面不斷跳躍,但它的邏輯是嚴密的,如浪花疊現,營造了一種撩人心動的抒情氛圍;
三是副歌部分極為出彩,從化用魯迅的名句“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到一條曲折的江,淘盡滄桑流進了大海汪洋……精警有力,為全詞陡添不凡氣勢。一曲獻給魯迅、獻給浙江的吟唱,立意深遠,深情與含蓄也是到了極致,余音裊裊中飽含著殷切的期盼。
讀秦庚云的詞,除思想與情感的張力外,還有令人佩服的語言之美。
他的語言風格多樣,不同題材有不同的語言風采,在遣詞造句上,力求準確、嚴謹,甚至錙銖必較,體現了一個作家對歌詞語言沙里淘金、孜孜以求的虔誠與敬意?!扼P歌回環》中,通篇是極為講究的對偶句式,古色古香的宋詞筆意,工于修辭,謹嚴雋永,每一字、每一句都有來歷或出處,抽幾句拎出來就是一副副絕妙對聯,經典!
《先生的故鄉》一詞,則清新灑脫,有聲有色有韻,有躍動的畫面感,讀著讀著,便覺得流水般的音樂旋律在心底油然而生;曲式、語音與節奏在流動的文字間和諧相處,將視覺轉化為聽覺,盡顯歌詞語言特有的魅力。
大凡好詞人,都是“烹飪”語言的高手。語言的成色,在一定程度決定了詞人個人風格的底色。詞無定格,語言作為“路標”或“向導”,將你引入佳境,也應該是千姿百態:或樸素明快、或絢麗華滋、或詩意含蓄、或天然成趣……
秦庚云的章法,嫻熟飄逸,對詞界名家們工整、規范的傳統一路寫法有了新的拓展,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但面對今天年輕一代審美差異和多樣化需求,還可以嘗試更多形式、技巧的運用,像“驪歌回環”、“三疊陽關凝望眼”一類詞句是否過于詩化,聽起來有點費神,增加了作曲難度及流傳的“心理距離”。
聽唱翻新楊柳枝,讓我們為每一首新生的詞積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