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日本為提高生育率,立法允許父母雙方都可以休“育兒假”。不過由于種種原因,男性休育兒假卻難以實施。很多休了育兒假的男性或被公司“擱置一旁”,或者被剝奪升職漲薪的機會。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日本的《育兒看護休業法》規定,在孩子1歲前,父母雙方都擁有休育兒假的權利。日本政府曾經提出讓男性休育兒假的比率達到10%,現在又提出力爭在2020年達到13%。不過,報道稱,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性很小。據《朝日新聞》之前報道,日本厚生勞動省對5850個公司企業進行調研,結果發現,日本在職的男性中,休育兒假的人僅占2.65%。《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超過30%以上的男性表示“希望休育兒假”,或者希望實現“育兒短時間勤務制度”,但卻有86.3%的男性表示,“想要休育兒假不容易”。
《朝日新聞》認為,這是因為職場對男職工的“產休”不夠寬容。報道稱,一名41歲的娛樂企劃職員在2013年休了4個月的育兒假,可上班后,單位給他指定了一個座位,之后再也沒有給他分配工作。而在休假前,他還是一個叱咤風云的部長,統領著多名部下,忙得不可開交。本來他還打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可是卻因遭“冷落”被迫辭職。這名員工表示:“至今不能忘記那種憤怒,今后也永遠不會忘記”。
在日本,這種被“冷落”的人被稱為“窗邊族”。日本法律規定,沒有正當理由,公司不得解雇員工。于是,公司就把想要辭退的人員給冷落起來,在靠窗邊兒的地方給你個位置,但永遠不給你工作。時間長了,你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了,只好主動提出辭職。過去“窗邊族”僅限于有各種問題的人,如今也擴大到提出休育兒假的男性當中。
“窗邊族”擴大化主要和社會對男性工作的傳統觀念有關。傳統觀念認為男性就應該以工作為主,不應該參加育兒,所以上級會以各種方式干涉下級休育兒假。另據日本電視臺稱,日本男性休育兒假少的原因還包括收入的問題:如果長期休假,工資收入會大幅度減少,一般會減收50%左右,這也是男性“難休”育兒假的原因之一。不過,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日本81.5%的女性都獲得了休育兒假的待遇,并基本上能夠順利回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