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
了迪瑪希,中國民謠歌手趙雷(下圖)也憑借《成都》火了起來。中國聽眾其實對于民謠并不陌生,當年老狼的《同桌的你》曾讓校園民謠火過一陣,但隨后在國內流行樂的快速發展中,民謠逐漸變成小眾音樂,而在民謠的誕生地,英美樂迷對于民謠樂一直是厚愛有加。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傳奇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連文學殿堂都要嘉獎迪倫“全新的詩意表達”。
雖然民謠音樂最早的起源是19世紀的各國民間詩歌,但如今通常意義上的“民謠音樂”,其實是指上世紀60年代中所謂“第二次復興”的“流行民謠”。這種民謠其實已經在早期的“木吉他+自彈自唱”的形式上做了改良,更適合現代都市人返璞歸真的理想。之后民謠的發展越來越寬泛,逐漸與搖滾、電子等曲風融合,也誕生了許多長盛不衰的民謠歌手。從年代上可以推算出,60年代民謠鼎盛時期的那一代歌手,如今都已七八十歲,有些像鮑勃·迪倫還活躍在樂壇,享受著人們至高敬意;而有些則如去年剛剛去世的萊昂納德·科恩,只留下不朽傳奇。
2013年有部奧斯卡熱門電影《醉鄉民謠》,講的就是以李維恩·戴維斯為代表的民謠歌手的坎坷生活:正因為不少民謠歌手堅持獨立創作,不屈從于唱片產業的娛樂化包裝,筆下口中多是對人生的點滴感悟,對工業社會的反思和疏離。所以他們大多并沒有那種大紅大紫的風光,常常連演出場面都很樸素,純粹是靠音樂本身打動人心。像男歌手巴里·麥奎爾,女歌手瓊·貝茲,朱迪·科林斯等人雖然也已年邁,都還在舞臺上獻唱、出專輯、拿格萊美獎,電影《畢業生》里的那首《寂靜之聲》更讓保羅·西蒙風靡全球。
七八十年代后,走出美國格林威治村的民謠樂,受到全世界范圍內的喜愛。90年代后,民謠樂才迎來與主流流行樂的再次融合,像凱特·羅斯比、“斯派爾與伯登”等民謠歌手頗受歡迎,也出現了像科比克拉尼這樣的金屬民謠樂隊。在歐美異常豐富的音樂環境中,他們一直都有穩定的支持者,安然保持創作心態,并不像一夜成名的流行明星那般浮躁,這也是西方民謠音樂長盛不衰的原因。▲
(董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