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麗·維茨
15世紀至16世紀時,印加帝國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其疆域橫跨今天的哥倫比亞、智利、玻利維亞、厄瓜多爾、阿根廷和秘魯。這些地區由一個龐大的公路系統連接在一起,其錯綜復雜程度甚至可以和亞歐大陸的任何古代公路系統相媲美。印加帝國擁有豐富的食物,大量的紡織品、黃金和可可,并在此基礎上建設了卓越的城市。不過,奇怪的是,整個帝國都沒有貨幣。事實上,印加帝國可能是歷史上唯一沒有商人階層的古代高級文明,其境內沒有任何商業貿易。

1532年,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僅靠100多人就擊敗了印加軍隊,但是真正的打擊來自歐洲入侵者帶來的天花病毒。一些流行病學家認為,這可能殺死了多達90%的印加人。我們對這些事件的了解以及我們對那個時代的印加文化的理解,只來自幾個觀察者——他們大多是西班牙傳教士,以及一個在印加帝國毀滅20年后出生于秘魯的名為布拉斯·瓦萊拉的混血牧師、印加歷
史學家。
傳教士和瓦萊拉的記載將印加人描述為建筑大師和土地規劃師,他們在復雜的山地上耕種,并建造與之匹配的城市,有數百人專門負責新征服的土地的規劃和建設。他們在山腰上建造梯田,在不同的海拔種植不同的作物。馬鈴薯、玉米、花生和南瓜被精心種植在適宜的環境中。他們還種植樹木,以保持梯田稀薄的表層土壤不被雨水沖走。
印加建筑師同樣有才華,他們設計和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及復雜的供水系統,并建造了像帕查卡馬克神廟那樣的龐大寺廟、像馬丘比丘那樣的山地修養所。設計師使用一種結繩系統解決各種復雜的數學問題。
盡管擁有如此巨大的生產力,印加人卻一直沒有貨幣和市場。戈登·弗朗西斯·麥克尤恩在《印加人:新視角》中寫道:“除了并入帝國的少數沿海地區外,印加社會沒有貿易階層,通過商業獲得個人財富是不可能的。帝國的每個公民都能從國家倉庫領到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工具、原材料和服裝,不需要購買任何東西。這里沒有商店或市場,不需要貨幣或其他的一般等價物,也沒有地方花錢或交易。如果一些必需品不能在當地生產,印加人會在特定商品的特定生產區建立殖民地并展開長途貿易,但商品的生產、分銷和使用由印加政府集中控制。印加人的確從
事貿易,但只和外部進行貿易,不在他們之間進行貿易?!?/p>
印加人不交稅,但必須服勞役,通過這種勞動交換得到生活必需品。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服勞役,貴族、朝臣及其他有名望的成員是被豁免的。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死亡的貴族仍然可以擁有財產,他們的家庭或莊園經理可以繼續為死去的貴族聚集財富。事實上,管理完善的帕查卡馬克神廟基本上就“屬于”一位已故的印加貴族。看起來,是印加人發明了“法人即公民”的概念,盡管他們幾乎沒有市場經濟。

為什么如此發達的社會沒有孕育出商品交換?一種可能是,他們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所以他們所有的創新都是圍繞農業展開的。換句話說,印加帝國的社會優化是為了防止饑餓而不是促進貿易。
幾年前,一組考古學家在秘魯的庫斯科谷地發現了該地區在數千年前就發展起農業和畜牧業的證據。他們認為,印加帝國的興起與一段氣候相對穩定的時期相吻合,但該地區的人們清楚地知道這種溫和氣候隨時都會結束。所以,他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主要應用于糧食生產和土地管理,而不是市場經濟,因為氣候波動是一個持續的危險,而且干旱可能消滅過一個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輝煌過的文明(瓦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