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想象一下,工業設計投入一元錢能夠帶動多少銷售產值?”
2016年12月20日,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生產性服務業處,副處長楊華強拋出這樣的問題。
“一元錢工業設計投入能夠帶動近138元的銷售產值,這是工業設計帶來的經濟效益。”楊華強說。
在供給端強化工業設計,為重慶傳統工業轉型升級補上了關鍵的一環。
冷場
2007年,經過反復斟酌,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金浩決定回重慶創立一家汽車設計公司。
重慶是西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制造業根基深厚。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30%以上的摩托車生產于此。
到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和城市道路的改善,家用汽車開始走俏,許多摩托車制造企業開始轉向汽車生產。
產業轉型孕育著新機遇。三十出頭的金浩選擇重新開始,是想抓住這樣的機遇。
然而,現實卻給金浩潑了一盆冷水。
從上海回到重慶,金浩和他的團隊依然過著四處“找活”的日子。有時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項目,價格卻十分低廉。
業務不容易拓展,是公司新成立的緣故?
重慶支柱產業轉型,但增長模式未變,市場變成“冷場”。這才是主要原因。
簡單模仿成熟產品,竭力降低人力成本,持續擴大生產規模……因資金循環較快,許多摩托車制造企業不愿意改變這種粗放的增長方式。
而工業設計處于精細型增長的前端。它以用戶為中心,整合市場需求、產品功能、結構外觀,讓各種配置達到最優,是“慢工出細活”的過程。
“如果企業沒有創新的意識,再大的市場,都熱不起來。”楊華強說,“不只汽車行業,那時候,重慶制造業大多是粗放的增長。”
這是一個痛點。
變暖
工業設計的痛點,是制造業的痛點。
財經媒體曾作過調查:生產單只售價為24美元的鼠標,一旦融入工業設計,制造企業每只可獲得10.3美元的收益。如果沒有任何設計投入,每只鼠標的利潤僅為0.3美元。兩者相差30多倍。
“0.3美元的利潤”像重慶制造業的“縮影”。這樣的痛點,重慶一直想要消除。
轉機出現在2010年。
2010年,工信部等11個部委出臺了《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三年后,首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培育認定工作啟動。
借此契機,重慶市經信委相繼出臺了兩個文件:《重慶市市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管理辦法》和《重慶市工業設計體驗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補助實施辦法(暫行)》。
“我們想通過工業設計中心的建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改變制造型企業的固定思維。”楊華強解釋說,“可能企業有這方面的人才,但沒有把工業設計與產品開發、品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也沒有建立有機的管理流程,工業設計對企業轉型升級的作用發揮不出來。”
“規范管理,提供幫扶”,兩份文件把工業設計與重慶制造業升級串聯起來。
力帆摩托車工業設計中心、錦暉日用陶瓷工業設計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長安汽車、隆鑫交通工具、宗申摩托車、瑪格定制家居、大江動力、迪科汽車設計等被認定為“市級工業設計中心”。
立足重點產業,培育設計中心,到2015年底,示范作用開始顯現。
重慶市市級以上的工業設計中心有8家,擁有專業設計人員980人;近兩年設計研發累計投入5.3億元;實現產業化制造項目193個,新增銷售收入733.7億元;申請專利2841項,授權2143項。
工業設計讓企業的創新能力釋放出來,成為重慶制造業創新的催化劑。楊華強說:“企業開始轉變,它的市場在變暖。”
升級
培育工業設計中心,解凍潛在市場,只是“止痛”的開端。
重慶最終想要實現的是“設計強企,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
“工業設計不是單純的外觀設計。它是概念先行,一些好的想法,能夠直接引導技術革新。”楊華強說,“我們積極搭建工業設計產業的生態鏈,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行業成熟了,帶動效應自然會上去。”
2014年,重慶市經信委開始培養全產業鏈的專業設計服務——
引導工業企業探索從用戶角度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心理偏好,打造了多個集產品體驗、消費行為研究、設計創新、品牌培育為一體的設計體驗中心;
牽頭籌建工業企業貸款擔保“風險資金池”,充分發揮市區產業基金作用,形成設計產業融資體系,緩解專業工業設計企業融資難問題;
與韓國設計振興院、韓國設計企業協會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建設韓國重慶設計產業基地,推進產業合作,加強人才培養;
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設計創新資源,搭建消費者、設計企業、制造企業及科研機構間的設計協作機制,培育與重慶支柱產業相關的設計產業集群。
至2016年底,從消費者行為研究到專業人才培養,再到設計創新,重慶工業設計產業的閉環正在形成。
“僅工業設計中心,每投資一元錢就能帶動138元銷售產值。工業設計成為帶動制造業的引擎之一。” 楊華強說,“重視工業設計后,重慶造的品牌效益比過去更強。”
向上
2016年底,重慶宇杰汽車設計有限公司成立的第八年,金浩和團隊四處“拉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
“從最初幾十人的團隊發展至現在的600多人,與北汽銀翔、東風小康合作關系牢固。”團隊成員羅川說,“發展工業設計,重慶是最合適的城市。”
是的,重慶的工業設計正在持續發力:力帆的Moto-House摩托車,長安的逸動小汽車,隆鑫的CR9摩托車等一批原創設計產品,讓“重慶制”變成了“重慶造”,頻頻刷新單品的銷售紀錄。
2016年,重慶推薦裝備、電子等重點行業89件工業設計產品,參選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評選,其中有50件進入大賽復評,入選率56%,數量位居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
到2020年,重慶計劃培育5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30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培養30個國內領先的設計師團隊、50名設計領軍人物,實施200個重點產品設計創新試點示范項目,培育10個市級創意設計產業園,工業設計的閉環將進一步得到完善。
“工業設計是重慶的創新驅動之一,它能夠開啟更美好的生活。”楊華強說,“要讓一元錢工業設計釋放出更大能量,重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廣闊的平臺,凝聚更多的資源。”